經絡
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于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經脈
十二經脈: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意義-十二臟腑所屬的經脈,又稱正經
作用-運行氣血的主要干道
特點-分手足三陰三陽四組,與臟腑連屬,有表里相配,其循環自肺經開始至肝經止,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各經均有專定的腧穴
奇經八脈: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蹻脈、陰蹻脈、陽維脈、陰維脈
意義-不直接連屬臟腑,無表里相配,故稱奇經
作用-加強經脈之間的聯系,以調節十二經氣血
特點-任督兩脈隨十二經組成循環的通路,并在專定的腧穴,其他六脈不隨十二經循環,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經脈
十二經別:足太陽經別、足少陰經別、足少陽經別、足厥陰經別、足陽明經別、足太陰經別、手太陽經別、手少陰經別、手少陽經別、手厥陰經別、手陽明經別、手太陰經別
意義-正經旁出的支脈
作用-加強表里經脈深部的聯系,以補正經在體內外循環的不足
特點-循環路線走向均由四肢別出走入深部(胸、腹)復出淺部(頭、頸)
十二經筋:足太陽經筋、足少陽經筋、足陽明經筋、足太陰經筋、足少陰經筋、足厥陰經筋、手太陽經筋、手少陽經筋、手陽明經筋、手太陰經筋、手厥陰經筋、手少陰經筋
意義-十二經脈所屬的筋肉體系
作用-聯結肢體骨肉,維絡周身,主司關節運動
特點-循環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軀干,終于頭身,不入臟腑,多結聚于四肢關節和肌肉豐富之處
十二皮部:
意義-十二經脈所屬的皮膚體質
作用-聯結皮內,加強十二經脈與體表的聯系,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皮膚部位的反應區
特點-分區基本上和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部位一致
絡脈
十五絡脈:手太陰絡脈、手陽明絡脈、足陽明絡脈、足太陰絡脈、手少陰絡脈、手太陽絡脈、足太陽絡脈、足少陰絡脈、手厥陰絡脈、手少陽絡脈、足少陽絡脈、足厥陰絡脈、任脈絡脈、督脈絡脈、脾之大絡
意義-本經別走鄰經而分出的支絡部
作用-加強表里陰陽兩經的聯系與調節
特點-十二經脈和任督兩脈各有一個別絡加上脾之大絡,共為十五別絡
孫絡:絡脈最細小的分支,網羅全身
浮絡:位于皮部的絡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