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權謀——樂毅攻心滅齊謀略
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秦國大將白起、趙國大將廉頗、韓國大將暴鳶、魏國大將晉鄙,各率本國兵馬,按約定日子會和一處,由燕國大將樂毅為上將軍,統帥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向齊國。樂毅身先士卒,五國兵馬奮勇爭先,很快就把齊軍打得潰敗而逃。這時,秦、趙、韓、魏四國軍隊分路收取齊國邊城,只想撿現成的,不愿前進了。唯獨樂毅帶領燕軍長驅直入,繼續攻齊。僅半年工夫,燕軍就取城七十余座,只剩下莒和即墨兩處仍在頑強抵抗。
樂毅認為,單靠武力收服不了齊國的民心,民心不歸順,即使將齊國攻下,也難以鞏固。眼下齊國這兩個城池,均在掌握之中,成不了大氣候,不如攻心為上,使其自降。為此,樂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進軍途中,樂毅向齊國軍民廣為宣傳燕王的恩德,安撫百姓。他帶兵已進入齊國國都臨淄就申明軍紀,并用官爵爭取齊國上層人物的支持。后來,樂毅打到了畫邑,他聽說齊國太傅王蠋年老辭官歸故里,他的家就在此地。為了借助這位德高望重的太傅去收取民心,樂毅傳令全軍,畫邑周圍三十里地內不許侵犯。同時,派人攜重禮前去相聘。但王蠋稱年老多病,推辭不往,后來竟在家里自殺了,樂毅聞而嘆息,命人厚葬他,并為其樹碑立傳。
每占領一地,樂毅就下令廢除齊國的暴令,為人民寬賦役;尊重當地百姓的風俗習慣,保持他們固有的文化;優待地方上的名流紳士,訪求逸民;給已故的齊桓公修建廟宇,鄭重地進行祭祀。齊國軍民見燕軍如此厚施恩德,深為感動,爭相奔走相告。
在圍攻莒和即墨的過程中,為了使城里的齊國軍民感恩悅服,樂毅下令把圍城軍隊撤退九里。他還命令燕軍將士:城中民有出樵採者,聽之,不許擒拿;其有困乏饑餓者食之,寒者衣之。于是齊民皆喜。可惜,后來由于燕國君臣從中破壞,樂毅這一謀略未能貫徹始終。
從以上可以看出,樂毅在攻齊的戰爭中,能夠認識到人心向背的作用,懂得知兵非好戰的道理,意識到戰爭的勝利并不是一味的窮兵黷武,而是從政治上展開一系列的爭取民心的工作,取得了齊民皆悅的效果。這在當時是難得可貴的。在齊國還有一定實力的情況下,如果不在政治上采取這樣的一系列措施,要想兵分五路迅速占領齊國七十余座城池時難以做到的。尤其是在圍困莒和即墨的戰斗中,在攻城技術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采取著呢過去民心的辦法,可謂是民智之舉。倘若燕國的君臣能夠繼續信任樂毅,使他的攻心為上的策略實施到底,那么莒和即墨的抵抗不會長久,拿下整個齊國也是指日可待的事,不過,歷史就是這樣——沒有如果。
樂毅攻心為上的謀略,與后來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有異曲同工之妙。為將之道,可以攻心,領軍作戰,最重要的不是消滅的肉體,而是在于征服對方的內心。在這一方面,樂毅的粉絲——諸葛亮,最為推崇。公元225年,諸葛亮出兵平定南蠻。他一反東漢時代的洗劫政策,采取和撫方針,實行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把政治爭取和軍事打擊巧妙地結合起來,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的七擒七縱,成功地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統一了中國西南地區。同樣,在解放戰爭中,我軍殲敵八百多萬,其中起義、投誠及接受和平改編的達到了一百一十七萬,俘虜達四百五十余萬,這也是貫徹攻心為上策略的集中體現。
不過,攻心為上策略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政治上的爭取要以軍事上的進攻為基礎,心戰必須以兵戰為后盾。《呂氏春秋》寫道:用武則以力勝,用文則以德勝。文武皆勝,何敵之不服。樂毅攻心為上,絕非純粹的向齊人布施恩德,而是恩與威并用,達到爭取人心的目的。他是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后,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情況下才實施攻心為上策略,這個時間的度,也是得把握好的。諸葛亮的攻心為上的戰術,也是這樣,如果沒有他兩年的積極準備,未占有絕對優勢兵力,是不可能在戰場上七擒七縱的,自然也就不會有孟獲的心服歸順和南蠻的平定。因此,唯有把恩與威結合起來,恩威并重,心戰與兵戰相結合,才能使攻心為上發揮到最高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