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案例:劉皇叔的厚黑學
青梅煮酒,這個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大部分人也只當成故事聽聽,對于故事的背后潛藏的智慧卻并不多加揣摩。《煮酒論英雄》里有兩個英雄人物,一個長歌當嘯,豪氣沖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裝孬不折本,他們就是曹操和劉備。這三國時代最強大的兩個人在黎明之前的對話案例。我們先看故事:
曹操一個人喝酒,想了半天,請劉備來喝酒聊天。劉備很高興,曹操請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里也發毛,為什么請我喝酒?喝酒時最容易漏嘴,得小心點。
有些人雖然一度貧困潦倒,但依舊掩蓋不了他的大貴之氣,劉備就是這樣的人。曹操跟劉備聊得很開心,問了劉備一個問題:玄德兄,你說這年頭誰是英雄?
劉備心里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現在不得已。但劉備不敢說,說了,要被曹操宰。劉備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顧左右言其它。
繞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煩,端起一杯酒喝完說:別繞了!這年頭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轟隆一聲打了個巨雷。劉備呆呆地看著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彈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聽到了筷子落地又彈起的聲音,就問劉備:怎么啦?
劉備趕緊把筷子撿了起來,順口說了句:這么大的雷,嚇死我了。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劉備趕緊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別說我了。
此時張飛關羽兩人怕曹操會殺劉備,闖了進來。見劉備沒事,關羽連忙掩飾說自己來舞劍助興。曹操說:這又不是鴻門宴。然后斟酒讓他們壓驚。后來三人一起出來,劉備說:我在曹操的地盤上天天種菜,就是要讓他知道我胸無大志,沒想到剛才曹操竟說我是英雄,嚇得我筷子都掉了。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說自己怕打雷掩飾過去了。關羽張飛佩服得不得了。
這是一則不錯的故事,但是背后卻有著極其奧妙的縱橫學權謀智慧。
鬼谷子評論:
1、《本經陰符七術·養志法靈龜》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故心氣一則故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故內以養志,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識分明矣。將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志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劉備的志向是遠大的,并且最終成功了。劉備的欲望就是能當天下之主,我們現在分析,劉備把自己稱為中山靖王之后,讓自己的血統根正苗紅。劉備的欲望志向很轉移,所以不會彷徨,只有志向和欲望不彷徨的時候才會思想和智慧集中,這里我們說下呂布,此人雖然勇冠三軍,但是卻志向不明確,等到了被殺于白門樓,也絲毫看不出呂布一生有安定天下之志向,不管是為了貂蟬殺呂布,還是背叛劉備,說明呂布的欲望多,但是不大,喜歡美色,又貪婪,這樣的人很難做成事。
2、《鬼谷子·反應篇》 故善反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 ,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遠聽之。欲聞 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 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 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 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觀其所托, 故用此者。
很多人說不懂鬼谷子的反,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實很簡單,我們來看曹操如何使用反應術,和劉備如何抵擋的。曹操問了劉備一個問題:玄德兄,你說這年頭誰是英雄?,這其實是反應術最簡單的用法,反問或者設問(鬼谷子也是修辭學經典),劉備心里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現在不得已。但劉備不敢說,說了,要被曹操宰。劉備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顧左右言其它。(未見形,圓以 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因為劉備不知道曹操的目的,所以選擇避而不答是最好的回答。當曹操點明劉備是個有志向的人時,劉備巧妙的利用了一個響雷設了一個局,
天上轟隆一聲打了個巨雷。劉備呆呆地看著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彈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聽到了筷子落地又彈起的聲音,就問劉備:怎么啦?
劉備趕緊把筷子撿了起來,順口說了句:這么大的雷,嚇死我了。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劉備趕緊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別說我了。
3、劉備用了三層計謀轉危為安,這就是鬼谷子反應術的奧妙,其實與散佚的《卻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劉備用了正——反——正(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觀其所托, 故用此者)的思路化解危險,否則以曹操多疑的性格,劉備很可能因此小命不保。能做到正——反——正的人為數極少,大部分人也只能用(正——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