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緊張與平靜——戰爭的力學定律
我們在本篇第十六章中已經談過,在多數戰局中,平靜和間歇的時間比行動的時間要長得多。盡管我們在第十章中又談到現代戰爭具有根本不同的特點,但,可以肯定地說,真正的軍事行動總還是被或長或短的間歇所中斷。因而,我們有必要對這兩種狀態的實質作進一步的探討。
假如軍事行動中發生了間歇,即,雙方都不抱積極的目的,那么就會出現平靜,因而也就出現均勢。自然,這里指的是最廣義的均勢,不僅指軍隊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均勢,而是還包括一切利害和關系在內的均勢。但是,只要雙方中有一方抱有新的積極目的,并且為此進行了活動(即使只是一些準備活動),而對方對此采取了對策,雙方之間就會出現緊張態勢。這種緊張狀態將繼續到決戰結束時為止,即,直到一方放棄自己的目的或者另一方作了讓步時為止。
在雙方一系列戰斗效果的基礎上進行的決戰結束以后,緊接著就會出現向這一方向或那一方向的運動。
假若這個運動遇到必須克服的困難(如內部阻力)或新出現的對抗力量的作用而衰弱下來,那么,不是再度出現平靜,就是產生新的決戰和新的緊張,接著又會出現一個新的。在大多數的形勢下方向相反的運動。
把緊張。均勢和運動作這樣理論上的區分,對實際活動來說比乍看起來更為重要。
在平靜和均勢的狀態下,也有可能有某些活動,但這些活動而不是能導致重大變化的目的引起的。只是偶然的原因引起的,這些活動也可能是很大的戰斗,甚至是主力會戰,可它們的性質到底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往往產生不同的效果。
在緊張狀態下,決戰總具有更大的效果,這一方面是因為在這時人們的意志能起更大的力量,環境會產生更大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因為這種大規模的行動已有了各方面的準備。這樣的決戰猶如密封的火藥在爆炸,而同樣規模的事件假如在平靜狀態中發生,卻象是散放著的火藥在燃燒著。
此外,不言自明,緊張的程度必定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從最緊張的狀態到最弱的緊張狀態之間有各種不同程度的緊張狀態,而最弱的緊張狀態同平靜狀態之間就只有很小的差別了。
上述考察中對我們最有益的是如下的結論:同樣的措施在緊張狀態中比在均勢狀態中具有更好的效果發生更大的重要性,而在最緊張的狀態中,其重要性就最大。
比如,瓦爾密炮擊比霍赫基爾希會戰更有決定性的意義。
在敵人無法防御而放棄的地區上駐防,與在敵人為等待更有利的決戰時機而退出的地區上駐防,應該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抗擊敵人的戰略進攻時,或者一次錯誤的行軍,一個不合適的陣地,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但在均勢狀態中,這些缺點只有在格外突出的時候才會促使敵人行動。
象我們已經說過的那樣,以前大多數戰爭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均勢中度過的,或者,至少是在間歇較長。程度較輕和作用較小的緊張中度過的。在這種狀態下發生的事情很少會產生很大的結果,它們有時只是為了贏得軍人的榮譽(庫涅斯多夫會戰),有時只是為了慶祝女皇的誕辰(霍赫基爾希會戰),有時只不過是為了滿足統帥的虛榮心(弗賴貝克會戰)。
我們認為統帥必須清楚地辨別這兩種狀態,而且能針對這兩種狀態合理地行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要求。但1806年戰局的經驗卻告訴我們,人們常常離這個要求還很遠。當時的情況要求把一切都集中在主力決戰的高度緊張狀態中,統帥原本應該把全部力量都用在這個事關重大的主力決戰上,但,卻只提出了一些措施,即使有一些措施確已付諸實施(例如對弗蘭肯進行偵察),也不過是一些只能在均勢狀態中引起輕微振動的活動罷了。人們只注意了這些引起混亂和浪費精力的措施和意見,卻把唯一可以挽救大局的必要措施遺忘。
為了進一步闡述我們的理論,我們認為這種理論上的區分也是有所必要的,因為關于進攻和防御的關系以及實施進攻和防御所要談的一切都與危機狀態(各種力量在緊張和運動時所處的狀態)有關,而因為危機是真正的戰爭,而均勢狀態只是危機的反射而已,在均勢狀態中進行的所有活動,我們只看作是派生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