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順肥瘦
先秦:佚名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針道于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yīng)若失而據(jù),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xué)熟乎,將審察于物而生之乎?歧伯對曰:圣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shù),法式檢押,乃后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guī)而為圓、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也。
黃帝曰:愿聞自然奈何?歧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堀決衛(wèi),而經(jīng)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黃帝曰:日愿聞人之黑白、肥瘦、小長、各有數(shù)乎?歧伯曰:年質(zhì)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而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之數(shù)也。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于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歧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diào)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diào);刺此者,無失常數(shù)也。
黃帝曰:刺壯土真骨者,奈何?歧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jié)、監(jiān)監(jiān)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shù);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歧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發(fā)針,日再可也。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歧伯曰:血清、氣濁,疾寫之,則氣竭焉!
黃帝曰:循掘決沖,奈何?歧伯曰:血濁、氣澀,疾寫之,則經(jīng)可通也。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沖脈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于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luò),出于氣街,循陰股內(nèi)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內(nèi),下至內(nèi)踝之后屬而別。其下者并行少陰之經(jīng),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luò)而溫肌肉。故別絡(luò)結(jié)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黃帝曰:何以明之?歧伯曰:五官導(dǎo)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后乃可明逆順之行也。黃帝曰:窘乎哉!圣人之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從先生這里聽到了針刺治療的道理,許多內(nèi)容都已理解了。先生講的道理與實際情況相符得如箭之中的,但根據(jù)卻是不固定的,先生的學(xué)問是繼承誰的呢,還是經(jīng)過仔細觀察事物而后心中思考琢磨出來的呢?
岐伯說:圣人創(chuàng)立的理論,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與人事相符,一定要有明確的法規(guī),來確立度量標準、模式規(guī)矩,然后才能傳于后世。所以,工匠不能丟掉尺寸而隨意定長短,不能放棄繩墨而求平直,不能不用圓規(guī)而畫圓,也不能拋開矩尺而畫方形。知道運用這些法則,就可以順應(yīng)自然,用簡單易懂的方法,掌握順逆的常規(guī)。
黃帝說:我想知道順應(yīng)自然是怎樣的。
岐伯說:面臨深溝而放水,不用功力,就可以將水放盡;順著窟窿挖地道,不管地有多堅實,就可以開通小路。用它們來比喻說明人身之氣有滑有澀,血有清有濁,氣血運行有順有逆這些人身的自然。
黃帝問:我想知道人的皮膚黑白、身體胖瘦、身材高矮,在針刺時有分別嗎?
岐伯說:壯年而且體質(zhì)健壯的人,血氣充足旺盛,皮膚堅固,因受外邪而患病,針刺這種人,要深刺而且留針,這是針刺治療肥壯之人的方法。如果是寬肩、腋下厚實、粗項、肉薄皮厚且膚色發(fā)黑、嘴唇厚大的人,他們血色黑濁不清,他的氣澀且運行遲滯,他的為人貪圖獲取和不勞而獲。針刺這種人,要深刺而且留針,多增加針刺的次數(shù)。
黃帝問:怎樣針刺瘦人呢?
岐伯說:瘦人皮薄,血色不足,肌肉消瘦,嘴唇薄,說話聲音輕,他的血清稀氣滑,氣容易虛脫,血也容易耗損。針刺這種人,要淺刺,快速出針。
黃帝問:怎樣針刺平常不肥不瘦的人呢?
岐伯說:看他的膚色黑白,分別用不同的刺法調(diào)治。如果是品行端正敦厚的人,他的氣血和調(diào)。針刺這樣的人,不要違背正常的刺法。
黃帝問:怎樣針刺壯士呢?
岐伯說:壯士骨骼堅固,肌肉堅實,關(guān)節(jié)運轉(zhuǎn)自如有力,此人如果性情穩(wěn)重,就會氣行澀且血混濁。針刺這種人,應(yīng)深刺且留針,多增加針刺的次數(shù)。此人如果性情輕浮好動,就會氣滑血清。針刺這種人,應(yīng)淺刺且急速出針。
黃帝問:怎樣針刺嬰兒呢?
岐伯說:嬰兒的肌肉柔軟,血少氣弱,針刺嬰兒,應(yīng)當用毫針淺刺而且快速進針,一天針刺兩次就可以了。
黃帝問:臨深決水在針刺上是怎樣解釋?
岐伯說:血清氣滑的病人,如果急用瀉法,就會導(dǎo)致真氣衰竭。
黃帝問:循掘決沖在針刺上是怎樣解釋?
岐伯說:血濁氣澀的病人,如果急用瀉法,就會使氣能夠通暢。
黃帝問:經(jīng)脈循行的順逆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說:手三陰經(jīng),從心肺走到手指。手三陽經(jīng),從手走到頭部。足三陽經(jīng),從頭部走到腳趾端。足三陰經(jīng),從腳走到腹部。
黃帝問:唯獨足少陰經(jīng)下行,這是為什么?
岐伯說:不是足少陰經(jīng),而是沖脈。沖脈,是五臟六腑匯聚之海,五臟六腑都稟受它的氣血的滋養(yǎng)。沖脈上行支脈,出于上口腔的鼻道,滲入各陽經(jīng),灌于陰經(jīng);沖脈下行支脈,灌注于少陰經(jīng)的大絡(luò),出于氣沖穴,順著大腿內(nèi)側(cè),進入膝腘窩中,潛行于小腿骨內(nèi)側(cè),下至內(nèi)踝脛骨與跗骨相連處而又別行。沖脈下行支脈,與足少陰經(jīng)并行,滲入三陰經(jīng);下行支脈的前行支脈,潛行出于外踝接近脛骨與跗骨相連處,再下行循著腳背進入足大趾間,滲入各絡(luò)脈而滋養(yǎng)肌肉。因此,沖脈在下分出的支絡(luò)淤結(jié)就會使足背上的脈不跳動,脈不跳動就會導(dǎo)致衛(wèi)氣不行而成厥逆,出現(xiàn)厥逆就會感到寒冷。
黃帝問:用什么來證明是沖脈還是足少陰經(jīng)下行呢?
岐伯說:用言語開導(dǎo),用手切足部脈來驗證,若不是足少陰經(jīng)而是沖脈的話,沖脈一定是跳動的,然后就可以明白足少陰經(jīng)和沖脈的上下行的逆順關(guān)系。
黃帝說:圣人講得這些道理真重要啊!它象日月一樣光明,象毫厘一樣細致入微,如果不是先生,誰能夠講解它呢?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