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jié)
:佚名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yǎng)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qǐng)所與。問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yǎng)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qǐng)所與。問有余,曰:‘亡矣’。將以復(fù)進(jìn)也。此所謂養(yǎng)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yǎng)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譯文
譯文
孟子說:“侍奉之事,什么為最大?侍奉父母為最大。操守之事,什么為最大?守住自身為最大。沒有喪失操守又能很好地侍奉父母親的,我聽說過。喪失了自身操守又能很好地侍奉父母親的,我沒有聽說過。誰不做侍奉人的事呢?侍奉親人,是侍奉之事的最根本;守住自身,是操守之事的最根本。曾子奉養(yǎng)他的父親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肉,飯后把飯菜撤走時(shí),一定請(qǐng)示‘把剩下的飯菜送給誰?’如果問‘還有沒有剩余?’必然回答說‘有。’曾皙去世以后,曾元奉養(yǎng)曾子,每餐也必定有酒和肉,但飯后把飯菜撤走時(shí),不請(qǐng)示‘把剩下的飯菜送給誰?’如果問‘還有沒有剩余?’必然回答說‘沒有了。’其實(shí)他是想把剩下的飯菜下次再給曾子吃。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僅僅是供養(yǎng)父母的身體。象曾子那樣,才可稱為奉養(yǎng)父母的意愿親情。侍奉雙親象曾子那樣的人,才算可以。”
注釋
1.事:《易·蠱·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老子·二十三章》:“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論語·學(xué)而》:“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論語·子罕》:“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孟子·梁惠王下》:“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韓非子》:“今管仲不務(wù)尊主明法,而事增寵益爵。”《玉篇·史部》:“事,奉也。”作動(dòng)詞,這里用為侍奉之意。
2.曾皙:曾參的父親,亦是孔子的學(xué)生。姓曾,名點(diǎn),字子皙。春秋末魯國(guó)南武城(原屬山東費(fèi)縣,現(xiàn)屬平邑縣)人。
3.曾元:曾子的兒子。
4.徹:《詩·小雅·楚茨》:“廢徹不遲。”《詩"小雅"十月之交》:“徹我墻屋,田卒汙萊。”《禮記·燕禮》:“司宮徹之士。”《禮記·士冠禮》:“徹筮席。”《禮記·曲禮》:“大夫無故不徹縣。”《左傳·宣公十二年》:“且雖諸侯相見,軍衛(wèi)不徹,警也。”《淮南子·原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這里用為撤除、撤去之意。
5.亡:《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詩·唐風(fēng)·葛生》:“予美亡此,誰與獨(dú)處。”《老子·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邢昺疏:“亡,無也。”《列子·湯問》:“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儀禮·士喪禮》:“亡則以緇,長(zhǎng)半幅。”《集韻·虞韻》:“無,或作亡。”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亾部》:“亾,亦假借為有無之無。”這里用為“無”,即沒有之意。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guó)策
- 三國(guó)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jì)
- 夢(mèng)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