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明代:李時珍
釋名
小楊、楊柳。
氣味
柳華:苦、寒、無毒。
柳葉:苦、寒、無毒。
枝及根白皮:苦、寒、無毒。
主治
柳華:
吐血咯血。用柳絮烙過,研為末,米湯送服一錢。
刀傷血出。用柳絮包敷即可。
臉上膿瘡。用柳絮、膩粉等分,調(diào)燈 油涂搽。
走馬牙疳。用楊花燒存性,加麝香少許涂搽。
大風(fēng)疬。用楊花四兩,搗成餅,貼壁上,干后取下,泡淘米水中一時,取出焙干,研為末,取二兩,加白花蛇、烏蛇各一條(去頭尾,酒浸用肉),全蝎、蜈蚣、蟾蜍、雄黃各五錢,苦參、天麻各一兩,共研為末,水煎麻黃取汁,與各藥同熬,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十丸,溫酒送下。一天服三次,以愈為度。
柳葉:
小便白濁。用清明柳葉煎湯代茶,以愈為度。
小兒丹毒。用柳葉一斤,加水一斗,煮取汁三升, 洗患處。一天宜洗七、八次。
眉毛脫落。用垂柳陰干,研為末,放在鐵器中加姜汁調(diào)勻,每夜涂抹眉部。
無名惡瘡。用柳葉或皮,水煎汁。加鹽少許洗患睡。
漆瘡,用柳葉煎水洗。
枝及根白皮:
黃疸初起。用柳枝煮濃汁半升,一次服下。
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病似反胃噎膈。取新柳枝一大把,熬湯,煮小米作飯。加酒、面所飯滾成珠子,曬干,裝袋中懸掛通風(fēng)處。用時,燒滾水隨意下米,待米浮起查看無硬心則為米熟。一次吃完。稍久,面和米就會分散了,這樣制成的米,名“絡(luò)索米”。
走注氣痛(身上忽有一處如被人打痛,痛處游走不定,有時覺痛和極冷)。用白酒煮楊柳白皮乘熱熨痛處。
風(fēng)毒腫痛。治方同上。
項(xiàng)下癭氣,用柳根(水邊露出者)三十斤,加水一斛。煮取一升,泡糯米三斗,加常法釀酒,每日飲服適量。
齒齦腫痛。用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楊皮等分,煎水,熱含冷吐。又方:用柳枝、槐村、桑枝,煎水熬膏,加姜汁、細(xì)辛末、芎 末,調(diào)勻擦牙。
風(fēng)蟲牙痛。用楊柳白皮一小聲含嚼,取汁漬齒根,幾次即愈。又方:用柳枝一握,銼碎,加鹽少許,漿水煎含,甚效。又方:柳枝(銼細(xì))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至豆熟,加清酒三升泡三天后,含漱吐涎。
耳痛有膿。把柳根切細(xì),搗至極爛,封貼痛處,藥干即換。
漏瘡腫痛。用柳根伸出的紅須每日煎水洗。又方:用柳條在罐內(nèi)燒煙熏痛處。
乳痛初起。用柳根皮搗至極爛,包布中,火上烤熱熨患處。布準(zhǔn)即換。
反花惡瘡(肉翻出如飯粒,根深膿潰)。用柳枝葉三斤,加水五升煎至三升,再熬成糖稀狀。每天涂搽三次。
背起丹毒。用柳木灰加水調(diào)涂。
湯火灼瘡。用柳皮燒灰涂搽。亦可用根白皮煎豬油涂搽。
痔瘡如瓜,腫痛如火燎。用柳枝煎濃湯洗后,艾灸三、五壯,大瀉膿血即愈。

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zhèn))人,漢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yī)學(xué)家、藥物學(xué)家,李時珍曾參考?xì)v代有關(guān)醫(yī)藥及其學(xué)術(shù)書籍八百余種,結(jié)合自身經(jīng)驗(yàn)和調(diào)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xué)的總結(jié)性巨著,在國內(nèi)外均有很高的評價(jià),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jié)譯本,其著有《瀕湖脈學(xué)》。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jì)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