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衣
:佚名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yīng)規(guī)、矩、繩、權(quán)、衡。
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xù)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yùn)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dāng)無骨者。制:十有二幅以應(yīng)十有二月。
袂圜以應(yīng)規(guī);曲袷如矩以應(yīng)方;負(fù)繩及踝以應(yīng)直;下齊如權(quán)衡以應(yīng)平。故規(guī)者,行舉手以為容;負(fù)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動(dòng),直以方」也。下齊如權(quán)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規(guī)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quán)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fèi),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繢;具父母,衣純以青。如孤子,衣純以素。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
譯文
古人穿的深衣,是有一定的尺寸樣式的,以合乎規(guī)、矩、繩、權(quán)、衡的要求。深衣的長度即令再短,也不能夠露出腳背;即令再長,也不能夠拖拉住地。裳的兩旁都有寬大的余幅作枉,穿著時(shí)前后兩枉交疊。深衣腰圍的寬度,是深衣下緝的一半。袖子與上衣在腋下連合處的高低,以可以運(yùn)肘自如為原則。袖子的出手部分的長度,以反折過來剛好到肘為合度。腰間大帶的位置,下面不要壓住大腿骨,上面不要壓住肋骨,要束在大腿骨之上、肋骨之下的無骨部位。
深衣裁制的方式:上衣用布六幅,下裳用布六幅,共十二幅,以象征一年有十二個(gè)月。圓形的袖口,用以象征圓規(guī)。方形的交領(lǐng)如矩,用以象征品行方正。背縫像墨線似的從后背直到腳后跟,用以象征品行正直。裳的下緝?nèi)绯訔U秤錘,用以象征公平。袖口之所以象征圓規(guī),是為了舉手抬腳都合乎禮貌;背縫如墨線與領(lǐng)口如曲尺,是表示為政要正直、品行要端方。所以《易經(jīng)》上說:坤卦六二艾的動(dòng)態(tài),不但表示直,而且表示方。裳的下緝像秤桿秤錘,是表示沒有偏頗而把心放平。因?yàn)樯钜路弦?guī)、矩、繩、權(quán)、衡五個(gè)方面的要求,所以圣人要穿它。規(guī)與矩,取其大公無私之義;繩,取其正直之義;權(quán)與衡,取其公平之義。所以先王很看重深衣。穿著深衣,可以習(xí)文,可以練武,可以作為擯相,可以、帶領(lǐng)部隊(duì),樣式完備,做起來省力,是朝服、祭服以外最好的衣服了。
如果父母及祖父母都雙雙健在,所穿的深衣就用帶有五彩花紋的布來鑲邊。如果只有父母健在,所穿的深衣就用青布來鑲邊。如果是個(gè)父亡母存的孤兒,就用白布來鑲邊。深衣袖口的鑲邊,深衣下擺的鑲邊,深衣裳邊的鑲邊,都是寸半寬。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jì)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