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章 非攻(上)
:佚名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dāng)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dāng)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后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小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譯文
譯文
現(xiàn)在假如有一個人,進入別人的園圃,偷竊他家的桃子、李子。眾人聽說后就指責(zé)他,上邊執(zhí)政的人抓到后就要處罰他。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損人利己。至于盜竊別人的雞犬、牲豬,他的不義又超過到別人的園圃里去偷桃李。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大,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過也更深重。至于進入別人的牛欄馬廄內(nèi),偷取別人的牛馬,他的不仁不義,又比盜竊別人雞犬、牲豬的更甚。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大。一旦損人更大,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過也更深重。至于妄殺無辜之人,奪取他的皮衣戈劍,則這人的不義又甚于進入別人的牛欄馬廄****別人牛馬的。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他損人更大。一旦損人更大,那么他的不仁也更突出,罪過也更深重。對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責(zé)他,稱他為不義?,F(xiàn)在至于大規(guī)模地攻伐別人的國家,卻不知指責(zé)其錯誤,反而跟著去贊譽他,稱之為義。這可以算是明白義與不義的區(qū)別嗎?
殺掉一個人,叫做不義,必定有一項死罪。假如按照這種說法類推,殺掉十個人,有十倍不義,則必然有十重死罪了;殺掉百個人,有百倍不義,則必然有百重死罪了。對這種(罪行),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責(zé)它,稱它不義?,F(xiàn)在至于攻伐別人的國家這種大為不義之事,卻不知道指責(zé)其錯誤,反而跟著稱贊它為義舉。他們確實不懂得那是不義的,所以記載那些稱贊攻國的話遺留給后代。倘若他們知道那是不義的,又有什么理由解釋記載這些不
義之事,用來遺留給后代呢?
假如現(xiàn)在這里有一個人,看見少許黑色就說是黑的,看見很多黑色卻說是白的,那么人們就會認(rèn)為這個人不懂得白和黑的區(qū)別。少嘗一點苦味就說是苦的,多嘗些苦味卻說是甜的,那么人們就會認(rèn)為這個人不懂得苦和甜的區(qū)別?,F(xiàn)在小范圍內(nèi)做不對的事,人們就都知道指責(zé)其錯誤;大范圍內(nèi)做,卻不知道指責(zé)其錯誤,反而跟著稱贊他為義舉。這可以算是懂得義與不義的區(qū)別嗎?所以我由此知道天下的君子,把義與不義的區(qū)別弄得很混亂了。
注釋
(1)非攻是墨家針對當(dāng)時諸侯間的兼并戰(zhàn)爭而提出的反戰(zhàn)理論。墨子認(rèn)為,戰(zhàn)爭是天下的“巨害”,無論對戰(zhàn)勝國還是戰(zhàn)敗國都將造成巨大損害,因之既不合于“圣王之道”,也不合于“國家百姓之利”。在篇中,他對各種為攻戰(zhàn)進行辯護的言論作出了批駁,并進一步將大國對小國的“攻”與有道對無道的“誅”區(qū)別開來。
(2)“扡”同“拖”。
(3)十重:十倍。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