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戰(zhàn)
明代:劉基
凡步兵與車、騎戰(zhàn)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zhàn)則勝。若遇平易之道,須用拒馬槍為方陣,步兵在內(nèi)。馬軍、步兵中分為駐隊、戰(zhàn)隊。駐隊守陣,戰(zhàn)隊出戰(zhàn);戰(zhàn)隊守陣,駐隊出戰(zhàn)。敵攻我一面,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面,我分兵從后以搗之;敵攻我四面,我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之。敵若敗走,以騎兵追之,步兵隨其后,乃必勝之法。法曰:「步兵與車、騎戰(zhàn)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行馬、蒺藜。」
《五代史》:晉將周德威為盧龍節(jié)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guān)之險。契丹每芻牧于營、平之間,陷新州,德威復(fù)取不克,奔?xì)w幽州。契丹圍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聞之,約李存勖,步騎七萬,會于易州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嶺,循澗而東。嗣源與養(yǎng)子從珂將三千騎為先鋒,進至山口,契丹以萬騎遮其前,將士失色。嗣源以百騎先進,免冑揚鞭,胡語謂契丹曰:「汝無故犯我疆埸,晉王命我將百萬騎眾,直抵西樓,滅汝種族。」因躍馬奮撾,三入其陣,斬契丹酋長一人。后軍齊進,契丹兵卻,晉兵始得出。李存勖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環(huán)寨而過,寨中萬弩齊發(fā)射之,流矢
蔽日,契丹人馬死者塞道。將至幽州,契丹列陣以待之。存勖令步兵陣于后,戒勿先動。令羸兵曳柴、燃草而進,煙塵蔽天,契丹莫測其多少,因鼓入戰(zhàn)。存勖乃趨后陣,起而乘之,契丹遂大敗,席卷其眾,自北山口遁去。俘斬其首級萬計,遂解幽州之圍。
譯文
大凡以步兵對敵戰(zhàn)車、騎兵作戰(zhàn)時,必須依托丘陵、險隘或林木叢生之地形而戰(zhàn),才能取得勝利。倘若遇到開闊無險的地形,必須使用拒馬槍排成方陣,置步兵于陣內(nèi),再把騎、步兵分別編為駐隊和戰(zhàn)隊交替戰(zhàn)守。駐隊守陣時,戰(zhàn)隊出戰(zhàn);戰(zhàn)隊守陣時,駐隊出戰(zhàn)。當(dāng)敵人攻我一面時,我就從兩翼出擊,側(cè)襲進攻之?dāng)常粩橙斯ノ覂擅鏁r,我就分兵迂回敵后襲擊之;敵人攻我四面時,我就列成圓陣,分兵四面奮力阻擊之。敵人如果敗走,我就立即使用騎兵追擊之,而今步兵隨后跟進,這是步兵對敵車騎兵作戰(zhàn)的必勝戰(zhàn)法。誠如兵法所說:“步兵與車、騎兵作戰(zhàn),必須憑據(jù)丘陵、險要地形列陣,如無險要可資利用,就令我士卒制作行馬、木蒺藜作為屏障。”
《舊五代史》記載:晉王李存勖的大將周德威出任盧龍節(jié)度使時,由于恃勇輕敵,放松邊備,而失陷榆關(guān)這一險要關(guān)隘。致使契丹人得以南下放牧于營州與平州之間,并乘隙攻占了新州,周德威率兵復(fù)奪未克,敗歸幽州城。契丹兵乘勝進圍幽州長達(dá)二百天,迫使城中陷入危境。晉將李嗣源獲此消息后,便約李存審等將率領(lǐng)步騎兵七萬人會師于易州,準(zhǔn)備援救危困中的周德威。他們從易州北出,越過大房嶺,沿著山澗向東前進。嗣源與其養(yǎng)子從珂率三千騎兵為先鋒,當(dāng)進至山口之時,契丹以一萬騎兵攔截在前,晉軍將士驚懼失色;李嗣源率領(lǐng)百名騎兵先行前進,他摘掉護首頭盔,高高揚起馬鞭,用契丹語厲聲指斥敵人說:“你們無故侵犯我國疆土,晉王命令我率領(lǐng)百萬騎兵,直搗你們西樓老巢,滅掉你們契丹種族!”說完,立即躍馬奮擊,三次沖入敵陣,擊殺一名契丹酋長。晉軍后續(xù)部隊乘勢齊頭并進,契丹兵向后敗退,晉軍這才得以越出山口向幽州進發(fā)。李存審命令步兵砍伐樹木設(shè)置鹿角陣,每人手持一枝結(jié)成營寨。契丹兵繞寨而過時,寨中萬箭齊發(fā),箭矢蓋天遮日,契丹觸箭而死傷的人馬堵塞了道路。當(dāng)晉軍即將進至幽州時,契丹部隊又列好陣勢等待之。存審把步兵部署在敵軍背后,戒令他們不得先動;又令一些老弱殘兵拖著樹枝,點燃柴草前進,頓時煙塵漫空蔽日,致使契丹兵無法測知晉軍究竟多少。晉軍乘機擂鼓交戰(zhàn),李存審急趨敵軍陣后,親率事先部署在那里的步兵發(fā)起突襲,契丹軍被打得大敗,其首領(lǐng)席卷其余眾從北山口向北逃去。此戰(zhàn)晉軍俘斬契丹軍以萬計,幽州之圍得以解除。

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