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信 文天祥
明代:馮夢龍
【原文】
襄陽圍急,將破,立信遺似道書,云:“沿江之守,不過七千里,而內(nèi)郡見兵尚可七十余萬,宜盡出之江干,以實外御。汰其老弱,可得精銳五十萬,于七千里中,距百里為屯,屯有守將;十屯為府,府有總督。其尤要害處,則參倍其兵。無事則泛舟江、淮,往來游徼,有事則東西互援,聯(lián)絡(luò)不斷,以成率然之勢,此上策也!久拘聘使,無益于我,徒使敵得以為辭,莫若禮而歸之,請輸歲幣以緩目前之急。俟邊患稍休,徐圖戰(zhàn)守,此中策也!”后伯顏入建康,聞其策,嘆曰:“使宋果用之,吾安得至此?”
北人南侵,文天祥上疏,言:“朝廷姑息牽制之意多,奮發(fā)剛斷之意少,乞斬師孟釁鼓,以作將士之氣。”且言:“宋懲五季之亂,削藩鎮(zhèn),建邑郡,一時雖足以矯尾大之弊,然國以變?nèi)酰蕯持烈恢輨t一州破,至一縣則一縣殘,中原陸沉,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為四鎮(zhèn),建都督統(tǒng)御于其中,以廣西益湖廣,而建閫于長沙;以廣東益江西,而建閫于隆興;以福建益江東,而建閫于番陽;以淮西益淮東,而建閫于揚州。責長沙取鄂,隆興取蘄、黃,番陽取江東,揚州取兩淮。使其地大力眾,足以抗敵,約日齊備,有進無退,日夜以圖之,彼備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間出于其中。如此,則敵不難卻也!”
〔評〕靖康有李綱不用,而用黃潛善、汪伯彥;咸淳有汪立信不用,而用賈似道;德祐有文天祥不用,而用陳宜中。然則宋不衰于金,自衰也;不亡于元,自亡也!
譯文
譯文
南宋時襄陽城被蒙古軍圍攻,情勢急迫時,汪立信寫信給賈似道說:“沿長江的防線不過七千里,而內(nèi)郡現(xiàn)有的士兵還有七十多萬,應(yīng)該都派到江邊,充實對外防御的兵力。七十多萬兵力中,淘汰掉老弱不堪作戰(zhàn)者,還有五十萬精銳。在七千里之間,每距一百里設(shè)一屯,每屯有守將,十屯為一府,每府有總督。地勢特別重要的地方,兵力則增加三倍。平時在江淮之間泛舟來往保持聯(lián)系,戰(zhàn)時東西彼此支援,聯(lián)絡(luò)不斷,以造成足以應(yīng)付蒙古人忽然攻擊的防御力量,這是上策。扣留蒙古人的使臣,對我們完全沒有好處,只會給敵人更多攻擊的借口。不如禮遇他們,放他們回去,并想辦法以每年輸送財帛的方式,和蒙古人達成暫時的和議,以緩和目前急迫的形勢,等邊境的壓力稍微緩和下來,再從長計議戰(zhàn)守的策略,這是中策。”后來蒙古伯顏攻入建康,聽說汪立信這番策略,嘆息道:“假使宋室真的采用,今天我們怎么可能在這里呢?”
蒙古人南侵,文天祥(吉水人,字宋瑞,履善,號文山)上疏,大略是說:“朝廷只求一時偏安,牽制前方將帥作戰(zhàn)的氣息太濃,而奮發(fā)進取、決心作戰(zhàn)的意志太弱。并要求立刻斬殺師孟,以他的鮮血涂于鼓,來激勵士氣。”又說,“宋朝受五代之亂的傷害,雖然削弱擁兵的藩鎮(zhèn),建立邑郡,一時可以矯正軍人擁兵作亂的弊病,然而也付出國力衰弱的代價。所以敵人每到一州,一州就殘破,每到一縣,一縣也殘破,最后弄得整個中原淪陷,如今后悔也來不及。如今應(yīng)將天下分為四鎮(zhèn),每鎮(zhèn)設(shè)立都督一人負責統(tǒng)領(lǐng);將廣西并入兩湖為一鎮(zhèn),軍府建于長沙;將廣東并入江西為一鎮(zhèn),軍府建于隆興;將福建并入江東,軍府建于鄱陽;將淮西并入淮東,軍府建于揚州。要求長沙負責收復鄂地一帶,隆興負責蘄黃一帶,鄱陽負責江東一帶,揚州負責收復兩淮一帶。如此,才能使各鎮(zhèn)地大兵多,足以對抗敵軍。并找尋適當時機約定日期一起進軍北伐,有進無退,傾盡全力攻擊敵軍,使敵軍因戰(zhàn)線擴大,必須防備各方的攻擊兵力,而造成局部防御兵力的不足,疲于奔命,再加上我方策動敵后的百姓起義,從內(nèi)部加以騷擾顛覆,如此敵人就不難擊退了。”
評譯
靖康年間有李綱不用,而用黃潛善、汪伯彥;咸淳年間有汪立信不用,而用賈似道;德祐年間有文天祥不用,而用陳宜中(永嘉人,字與權(quán))。可見宋朝不是因金人強大而衰弱,而是自己衰弱;不是被元滅亡,而是自己滅亡。
注釋
①襄陽圍急,將破: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遣兵攻襄陽,至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襄陽城破,五年后,元滅南宋。
②立信:汪立信,襄陽被圍時,權(quán)兵部尚書、荊湖安撫制置、知江陵府。襄陽失守后,受詔為端明殿學士、沿江制置使,即日上疏,云:“今江南無一寸干凈地,某去尋一片趙家地上死。”后自殺。
③參倍:三倍。
④伯顏:元朝丞相。
⑤文天祥:南宋人,年二十舉進士,德祐二年拜右丞相,出使元軍被拘,在鎮(zhèn)江逃出,進左丞相,后兵敗復被擒,拘于燕京三年,不屈被殺。
⑥師孟:呂師孟,襄陽守將呂文煥之侄,襄陽城破,呂文煥出降。南宋為求媚于元,反擢升呂師孟為兵部尚書,而師孟益發(fā)自大放肆。
⑦隆興:今江西南昌。
⑧番陽:即鄱陽,今江西鄱陽。
⑨陳宜中:南宋人,附媚于賈似道,進右丞相,他無治國之才,唯知乞和請遷,別無良策,宋亡后逃入暹羅。

馮夢龍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夢桂,善畫。弟夢熊,太學生,曾從馮夢龍治《春秋》,有詩傳世。他們兄弟三人并稱“吳下三馮”。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