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
明代:馮夢龍
【原文】
高帝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爭功不決。上在洛陽南宮,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偶語。以問留侯,對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誅皆仇怨,故相聚謀反耳。”上憂之。曰:“奈何?”留侯曰:“上生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數(shù)窘我。”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則群臣人人自堅矣。”乃封齒為什邡侯,群臣喜曰:“雍齒且侯。吾屬無患矣。”
〔評〕溫公曰:“諸將所言,未必反也。果謀反,良亦何待問而后言邪?徒以帝初得天下,數(shù)用愛憎行誅賞。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納忠以變移帝意耳!”袁了凡曰:“子房為雍齒游說,使帝自是有疑功臣之心,致三大功臣相繼屠戮,未必非一言之害也!”由前言,良為忠謀;由后言,良為罪案。要之布衣稱帝,自漢創(chuàng)局,群臣皆比肩共事之人,若觖望自危,其勢必反。帝所慮亦止此一著,良乘機道破,所以其言易入,而諸將之浮議頓息,不可謂非奇謀也!若韓、彭俎醢,良亦何能逆料之哉!
譯文
譯文
漢高祖劉邦即帝位之后,封賞了建立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還沒有封賞的將領,為了爭奪獎賞而爭相表功,沒完沒了。漢高祖住在洛陽南宮的時候,看到將軍們常常聚在一起竊竊私語,于是召見張良詢問,張良說:“陛下由平民的身份而取得天下,今天已貴為天子。但是所分封的對象都是自己的舊友,而往日和陛下有仇怨的都遭到了誅殺,將軍們擔心自身的安危,因此聚在一起密謀造反。”漢高祖感到十分不安,問張良:“該怎么辦呢?”張良說:“陛下生平最討厭的,而大臣也都知道的人,是誰?”漢高祖說:“雍齒曾經(jīng)多次讓我難堪,我一直想要殺他,但是他功勞頗多,因此不忍心。”張良說:“現(xiàn)在情況緊急,臣認為陛下首先要封為侯的就是雍齒,那么其他大臣就不會再心存疑慮了。”于是漢高祖封雍齒為什邡侯,群臣高興地說:“連雍齒都能封侯,我們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評譯
司馬溫公說:“將軍們所談論的未必一定是有關謀反的事;他們如果真的有造反的意圖,張良也不會等到高祖詢問的時候才說。張良只是因為高祖在即帝位的初期,便以個人的愛憎行賞論罪,造成諸臣的不安,因此才忠言勸諫,改變了高祖的作風。”袁了凡說:“張良替雍齒游說,導致高祖對功臣的不信任,致使日后三大功臣都遭到誅殺,未嘗不是張良的一句話所種下的禍根。”從前者來看張良是個忠臣,從后者來看張良卻是個禍首。我認為劉邦以平民身份建立漢朝,所有的大臣都是當年并肩征戰(zhàn)的伙伴,如果人心不安必定會產(chǎn)生謀反,高祖所憂慮的也是這些。張良借高祖問話道破了高祖的心意,因此高祖能輕易接受張良的建議,平息群臣的疑慮,不能不說張良的計謀是非常高明的。至于說日后韓信、彭越等功臣的被誅殺,又豈是張良所能預料到的呢?
注釋
①急:情況緊急。
②溫公:司馬光,封溫國公。
③韓、彭俎醢:漢誅殺韓信三族,又誅彭越,醢其肉賜諸侯。俎醢:剁為肉醬。

馮夢龍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夢桂,善畫。弟夢熊,太學生,曾從馮夢龍治《春秋》,有詩傳世。他們兄弟三人并稱“吳下三馮”。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