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紀(jì)四
宋代:薛居正等
廣順三年春三月庚辰朔,以相州留后白重贊為滑州節(jié)度使,以鄭州防御使王進 為相州節(jié)度使,以前兗州防御使索萬進為延州節(jié)度使,以亳州防御使張鐸為同州節(jié) 度使。甲申,以皇子澶州節(jié)度使榮為開封尹兼功德使,封晉王,仍令所司擇日備禮 冊命。丙戌,以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鄭仁誨為澶州節(jié)度使,以殿前都指揮使李重 進領(lǐng)泗州防御使,以客省使向訓(xùn)為內(nèi)客省使。己丑,以棣州團練使王仁鎬為右衛(wèi)大 將軍,充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庚寅,端明殿學(xué)士、尚書兵部侍郎顏衎落職守本 官。《宋史·顏衎傳》:衎權(quán)知開封府,王峻敗,衎罷職,守兵部侍郎。以翰林學(xué) 士、中書舍人王溥為戶部侍郎充職,以左司郎中、充樞密直學(xué)士景范為左諫議大夫 充職。秘書監(jiān)陳觀責(zé)授左贊善大夫,留司西京,坐王峻黨也。癸巳,大風(fēng)雨土。戊 申,幸南莊。
夏四月甲寅,禁沿邊民戶鬻兵仗與蕃人。戊辰,河中節(jié)度使王景移鎮(zhèn)鳳翔,宋 州節(jié)度使常思移鎮(zhèn)青州,鳳翔節(jié)度使趙暉移鎮(zhèn)宋州,河陽節(jié)度使王彥超移鎮(zhèn)河中。 賜朗州劉言絹三百匹,以兵革之后匱乏故也。詔在京諸軍將士持支救接。
五月己卯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賀,仗衛(wèi)如儀。辛巳,前慶州刺史郭彥欽勒歸私 第。國初,以彥欽再刺慶州,兼掌榷鹽,彥欽擅加榷錢,民夷流怨。州北十五里寡 婦山有蕃部曰野雞族,彥欽作法擾之。蕃情獷悍,好為不法,彥欽乃奏野雞族掠奪 綱商,帝遣使赍詔撫諭,望其率化。蕃人既苦彥欽貪政,不時報命,朝廷乃詔邠州 節(jié)度使折從阮、寧州刺史張建武進兵攻之。建武勇于立功,徑取野雞族帳,擊殺數(shù) 百人。又,殺牛族素與野雞族有憾,且聞官軍討伐,相聚餉饋,欣然迎奉。官軍利 其財貨孳畜,遂劫奪之,翻為族所誘,至包山負(fù)險之地,官軍不利,為蕃人迫逐, 投崖墜澗而死者數(shù)百人。從阮等以兵自保,不相救應(yīng)。帝怒彥欽及建武,俱罷其任, 及彥欽至京師,故有是命。丁亥,新授青州節(jié)度使常思進在宋州日出放得絲四萬一 千四百兩,請征入官。詔宋州給還人戶契券,其絲不征。甲午,命中書侍郎、同平 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權(quán)判門下省事范質(zhì),權(quán)監(jiān)修國史。
六月壬子,滄州奏,契丹幽州榷鹽制置使兼防州刺史、知盧臺軍事張藏英,以 本軍兵士及職員戶人孳畜七千頭口歸化。癸丑,以前開封尹、楚國公侯益為太子太 師,以前西京留守、莒國公王守恩為左衛(wèi)上將軍,以前永興軍節(jié)度使李洪信為左武 衛(wèi)上將軍。甲寅,以左衛(wèi)上將軍宋彥筠為太子少師,以太子少師楊凝式為尚書右仆 射致仕。癸亥,前河陽節(jié)度使王繼宏卒。己巳,太子太傅李懷忠卒。是月河南、河 北諸州大水,霖雨不止,川陂漲溢。襄州漢水溢入城,深一丈五尺,居民皆乘筏登 樹。群烏集潞州,河南無烏。
秋七月戊寅朔,徐州言,龍出豐縣村民井中,即時澍雨,漂沒城邑。癸未,太 子賓客馬裔孫卒。甲申,鄴都王殷奏乞朝覲,凡三上章,允之。尋以北邊奏契丹事 機,詔止其行。丙戌,以左金吾上將軍安審信為太子太師致仕。丁亥,以右金吾上 將軍張從恩為左金吾上將軍,以前鄧州節(jié)度使張彥成為右金吾上將軍。己丑,以虎 捷左廂都指揮使、永州防御使韓通為陜州留后。庚寅,太府卿、判司天監(jiān)趙延乂卒。 辛卯,以前西京副留守盧價為太子賓客。乙未,以御史中丞邊光范為禮部侍郎,以 刑部侍郎張煦為御史中丞,以翰林學(xué)士承旨、尚書禮部侍郎徐臺符為刑部侍郎充職。 丙申,太子太師致仕安審信卒。丁酉,詔曰:“京兆、鳳翔府、同、華、邠、延、 鄜、耀等州所管州縣軍鎮(zhèn),頃因唐末籓鎮(zhèn)殊風(fēng),久歷歲時,未能厘革,政途不一, 何以教民。其婚田爭訟、賦稅丁徭,合是令佐之職。其擒奸捕盜、庇護部民,合是 軍鎮(zhèn)警察之職。今后各守職分,專切提撕,如所職疏遣,各行按責(zé),其州府不得差 監(jiān)征軍將下縣。”戊戌,衛(wèi)尉少卿李溫美責(zé)授房州司戶參軍。溫美奉使祭海,便道 歸家,家在壽光縣,為縣吏馮勛所訟,故黜之。供奉官武懷贊棄市,坐盜馬價入己 也。壬寅,以鴻臚少卿趙修己為司天監(jiān)。
八月己酉,幸南莊。丙辰,內(nèi)衣庫使齊藏珍除名,配沙門島。藏珍奉詔修河, 不于役所部轄,私至近縣止宿,及報堤防危急,安寢不動,遂致橫流,故有是責(zé)。 庚申,邢州節(jié)度使劉詞移鎮(zhèn)河陽。辛酉,以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閬州防御使田景咸 為邢州留后。丁卯,河決河陰,京師霖雨不止。給賜諸軍將士薪芻有差。癸酉,以 翰林學(xué)士、戶部侍郎王溥為端明殿學(xué)士。甲戌,潭州王進逵奏:“朗州劉言與淮賊 通連,差指揮使鄭珓部領(lǐng)兵士,欲并當(dāng)?shù)馈`崼劄檐姳娝鶊?zhí),奔入武陵,劉言尋為 諸軍所廢,臣已至朗州安撫訖。”詔劉言勒歸私第,委王進逵取便安置。是月所在 州郡奏,霖雨連綿,漂沒田稼,損壞城郭廬舍。
九月己卯,太子少保盧損卒。丁酉,深州上言:“樂壽縣兵馬都監(jiān)杜延熙為戍 兵所害。”先是,齊州保寧郡兵士屯于樂壽,都頭劉彥章等殺延熙為亂。時鄭州開 道指揮使張萬友亦屯于樂壽,然不與之同。朝廷急遣供奉官馬諤省其事,諤乃與萬 友擒彥章等十三人斬之,余眾奔齊州。是月多陰壹,木再華。
冬十月戊申朔,詔以來年正月一日有事于南郊,諸道州府不得以進奉南郊為名, 輒有率斂。己酉,右金吾上將軍張彥成卒。庚戌,以前同州節(jié)度使薛懷讓為左屯衛(wèi) 上將軍,以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jiān)田敏權(quán)判太常卿,以禮部尚書王易權(quán)兵部尚書。太 常奏,郊廟社稷壇位制度,請下所司修奉,從之。以中書令馮道為南郊大禮使,以 開封尹、晉王榮為頓遞使,權(quán)兵部尚書王易為鹵簿使,御史中丞張煦為儀仗使,權(quán) 判太常卿田敏為禮儀使,以前潁州防御使郭瓊為權(quán)宗正卿。甲寅,以前光祿卿丁知 浚復(fù)為光祿卿。丙辰,幸南莊、西莊。己未,前寧州刺史張建武責(zé)授右司御副率, 以野雞族失利故也。以前翰林學(xué)士、工部侍郎魚崇諒為禮部侍郎,充翰林學(xué)士。時 崇諒解職于陜州就養(yǎng),至是再除禁職,仍賜詔召之,令本州給行裝鞍馬,侍親歸朝。 以太子賓客張昭為戶部尚書,以太子賓客李濤為刑部尚書。詔中書令馮道赴西京迎 奉太廟神主。甲子,中書令馮道率百官上尊號曰圣明文武仁德皇帝,答詔不允,凡 三上章,允之,仍俟郊禮畢施行。壬申,鄴都、邢、洺等州皆上言地震,鄴都尤甚。
十一月辛巳,廢共城稻田務(wù),任人佃蒔。乙酉,日南至,帝不受朝賀。庚寅, 鎮(zhèn)州節(jié)度使何福進奏乞朝覲,三奏,允之。詔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曹英權(quán)知鎮(zhèn)州軍府 事。癸巳,以將作監(jiān)李瓊為濟州刺史。壬寅,詔:“重定天下縣邑,除畿赤外,其 余三千戶已上為望縣,二千戶已上為緊縣,一千戶已上為上縣,五百戶以上為中縣, 不滿五百戶為中下縣。”
十二月戊申,雨木冰。是日,四廟神主至西郊,帝郊迎奠饗,奉神主入于太廟, 設(shè)奠安神而退。壬子,前單州刺史趙鳳賜死,坐為民所訟故也。甲寅,詔諸道州府 縣鎮(zhèn)城內(nèi)人戶,舊請蠶鹽征價,起今后并停。甲子,鎮(zhèn)州節(jié)度使何福進來朝。乙丑, 鄴都留守王殷來朝。丙寅,禮儀使奏:“皇帝郊廟行事,請以晉王榮為亞獻(xiàn),通攝 終獻(xiàn)行事。”從之。己巳,左補闕王伸停任,坐檢田于亳州,虛憑紐配故也。辛未, 鄴都留守、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王殷削奪在身官爵,長流登州,尋賜死于北郊。其家 人骨肉,并不問罪。癸酉,帝宿齋于崇元殿,為來年正月一日親祀南郊也。時帝已 不豫。甲戌,宿于太廟。乙亥質(zhì)明,帝親饗太廟,自齋宮乘步輦至廟庭,被袞冕, 令近臣翼侍升階,止及一室行禮,俯首而退,余命晉王率有司終其禮。是日,車駕 赴郊宮。
顯德元年春正月丙子朔,帝親祀圜丘,禮畢,詣郊宮受賀。車駕還宮,御明德 樓,宣制:“大赦天下,改廣順?biāo)哪隇轱@德元年。自正月一日昧爽已前,應(yīng)犯罪人, 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內(nèi)外將士各優(yōu)給,文武職官并與加恩,內(nèi)外命婦并與進 封。寺監(jiān)攝官七周年已上者,同明經(jīng)出身,今后諸寺監(jiān)不得以白身署攝。升朝官兩 任已上,著綠十五周年與賜緋,著緋十五年與賜紫。州縣官曾經(jīng)五度參選,雖未及 十六考,與授朝散大夫階,年七十已上,授優(yōu)散官,賜緋。應(yīng)奉郊廟職掌人員,并 與恩澤。今后不得以梁朝及清泰朝為偽朝偽主,天下帝王陵廟及名臣墳?zāi)篃o后,官 為檢校”云。宣赦畢,帝御崇元殿受冊尊號,禮畢,群臣稱賀。時帝郊祀,御樓受 冊,有司多略其禮,以帝不豫故也。先是,有占者言:“鎮(zhèn)星在氐、房,乃鄭、宋 之分,當(dāng)京師之地;兼氐宿主帝王路寢。若散財以致福,遷幸以避災(zāi),庶幾可以驅(qū) 禳矣。”帝以遷幸煩費,不可輕議,散財可矣,故有郊禋之命。洎歲暮,帝疾增劇, 郊廟之禮蓋勉而行之耳。戊寅,詔廢鄴都依舊為天雄軍,大名府在京兆府之下。庚 辰,制皇子開封尹、晉王榮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行開封尹、功德 使,判內(nèi)外兵馬事。襄州安審琦進封陳王;鄆州符彥卿進封衛(wèi)王,移鎮(zhèn)天雄軍;荊 南高保融進封南平王;夏州李彝興進封西平王。甲申,宋州趙暉進封韓國公,青州 常思進封萊國公,徐州王晏進封滕國公,鄧州侯章進封申國公,西京武行德進封譙 國公,許州郭從義加檢校太師,鳳翔王景進封褒國公,華州孫方諫進封蕭國公。自 趙暉已下并加開府儀同三司。乙酉,分命朝臣往諸州開倉,減價出糶,以濟饑民。 詔潭州依舊為大都督府,在朗州、桂州之上。丙戌,以澶州節(jié)度使鄭仁誨為樞密使, 加同平章事;鄜州楊信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杞國公;邠州折從阮加開府儀同三司, 改封鄭國公;滄州李暉加檢校太尉;安州李洪義加檢校太師;貝州王饒加檢校太尉; 以陳州節(jié)度使兼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郭崇為澶州節(jié)度使,加同平章事;以曹州節(jié)度使 兼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曹英為鎮(zhèn)州節(jié)度使,加同平章事;潭州王進逵加特進、兼侍中; 河陽劉詞加檢校太尉;河中王彥超加同平章事;以鎮(zhèn)州節(jié)度使何福進為鄆州節(jié)度使, 加同平章事;潞州李筠加同平章事。戊子,晉州藥元福、滑州白重贊、相州王進、 同州張鐸并加檢校太傅;以延州節(jié)度使索萬進為曹州節(jié)度使,加檢校太傅;定州留 后孫行友、邢州留后田景咸、陜州留后韓通、靈武留后馮繼業(yè)并正授節(jié)度使。庚寅 夜,東北有大星墜,其聲如雷。
壬辰,宰臣馮道加守太師,范質(zhì)加尚書左仆射,監(jiān)修國史李穀加右仆射、集賢 殿大學(xué)士。以端明殿學(xué)士、尚書戶部侍郎王溥為中書侍郎、平章事。《東都事略》: 太祖將大漸,促召學(xué)士草制,以溥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已宣制,太祖 曰:“吾無恨矣。”司徒竇貞固進封汧國公,司空蘇禹珪進封莒國公,并加開府儀 同三司。以宣徽南院使、知永興軍府事袁鳷為延州節(jié)度使;以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 使王仁鎬為永興軍節(jié)度使;以前安州節(jié)度使王令溫為陳州節(jié)度使;以殿前都指揮使、 泗州防御使李重進為武信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保,典軍如故;以龍捷左廂都指揮使、 睦州防御使樊愛能為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洋州節(jié)度使,加檢校太保;以虎捷左廂都 指揮使、果州防御使何徽為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利州節(jié)度使,加檢校太保;以樞密 承旨魏仁浦為樞密副使。是日巳時,帝崩于滋德殿,圣壽五十一。秘不發(fā)喪。乙未, 遷神柩于萬歲殿,召文武百官班于殿廷,宣遺制:“晉王榮可于柩前即皇帝位,服 紀(jì)月日一如舊制”云。是歲,自正月朔日后,景色昏晦,日月多暈,及嗣君即位之 日,天氣晴朗,中外肅然。帝自郊禋后,其疾乍瘳乍劇,晉王省侍,不離左右。 《東都事略》:李重進,周太祖之甥,母即福慶長公主。重進年長于世宗,及太祖 寢疾,召重進受顧命,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累諭晉王曰:“我若不起此疾, 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內(nèi)。陵所務(wù)從儉素,應(yīng)緣山陵役力人匠,并須和雇,不 計近遠(yuǎn),不得差配百姓。陵寢不須用石柱,費人功,只以磚代之。用瓦棺紙衣。臨 入陵之時,召近稅戶三十家為陵戶,下事前揭開瓦棺,遍視過陵內(nèi),切不得傷他人 命。勿修下宮,不要守陵宮人,亦不得用石人石獸,只立一石記子,鐫字云:‘大 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 不相助。”又言:“朕攻收河府時,見李家十八帝陵園,廣費錢物人力,并遭開發(fā)。 汝不聞漢文帝儉素,葬在霸陵原,至今見在。如每年寒食無事時,即仰量事差人灑 掃,如無人去,只遙祭。兼仰于河府、魏府各葬一副劍甲,澶州葬通天冠、絳紗袍, 東京葬一副平天冠、袞龍服。千萬千萬,莫忘朕言。”
二月甲子,太常卿田敏上尊謚曰圣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四月乙巳, 葬于嵩陵。宰臣李穀撰謚冊文,王溥撰哀冊文。《五代史補》:高祖之為樞密使也, 每出入,常恍然睹人前導(dǎo),狀若臺省人吏,其服色一緋一綠,高祖以為不祥,深憂 之。及河中、鳳翔、永興等處反,詔命高祖征之,一舉而三鎮(zhèn)瓦解,自是權(quán)傾天下, 論者以為功高不賞,郭氏其危乎!高祖聞而恐懼。居無何,忽睹前導(dǎo)者服色,緋者 改紫,綠者改緋,高祖心始安,曰:“彼二人者,但見其升,不見其降,吉兆也。” 未幾,遂為三軍所推戴。高祖之入京師也,三軍紛擾,殺人爭物者不可勝數(shù)。時有 趙童子者,知書善射,至防御使,睹其紛擾,竊憤之,乃大呼于眾中曰:“樞密太 尉,志在除君側(cè)以安國,所謂兵以義舉,鼠輩敢爾,乃賊也,豈太尉意耶!”于是 持弓矢,于所居巷口據(jù)床坐,凡軍人之來侵犯者,皆殺之,由是居人賴以保全僅數(shù) 千家。其間亦有致金帛于門下,用為報答,已堆集如丘陵焉,童子見而笑曰:“吾 豈求利者耶!”于是盡歸其主。高祖聞而異之,陰謂世宗曰:“吾聞人間讖云,趙 氏合當(dāng)為天子,觀此人才略度量近之矣,不早除去,吾與汝其可保乎!”使人誣告, 收付御史府,劾而誅之。洎高祖厭世未十年,而皇宋有天下,趙氏之讖乃應(yīng),于斯 知王者不死,信矣哉。高祖征李守貞,軍次河上,高祖慮其爭濟,臨岸而諭之,未 及坐,忽有群鴉噪于上,高祖退十余步,引弓將射之,矢未及發(fā)而岸崩,其釁裂之 勢,在高祖足下,高祖棄弓顧群鴉而笑曰:“得非天使汝驚動吾耶?如此則李守貞 不足破矣。”于是三軍欣然,各懷斗志矣。《五代史闕文》:周太祖在漢隱帝朝為 樞密使,將兵伐河中李守貞,時馮道守太師,不與朝政,以請告,周祖謁道于私第, 問伐蒲策,道辭以不在其位,不敢議國事。周祖固問之,道不得已,謂周祖曰: “相公頗知博乎?”周祖微時好蒱博,屢以此抵罪,疑道譏己,勃然變色。道曰: “是行亦猶博也。夫博,財多者氣豪而勝,財寡者心怯而輸。守貞在晉累典禁兵, 自謂軍情附己,遂謀反耳。今相公誠能不惜官錢,廣施惠愛,明其賞罰,使軍心許 國,則守貞不足慮也。”周祖曰:“恭聞命矣。”故伐蒲之役,周祖以便宜從事, 卒成大功,然亦軍旅歸心,終移漢祚。又,周祖自鄴起兵赴闕,漢隱帝兵敗,遇害 于劉子陂。周祖入京師,百官謁,周祖見道猶設(shè)拜,意道便行推戴,道受拜如平時, 徐曰:“侍中此行不易。”周祖氣沮,故禪代之謀稍緩。及請道詣徐州冊湘陰公為 漢嗣,道曰:“侍中由衷乎?”周祖設(shè)誓,道曰:“莫教老夫為謬語,令為謬語人。” 臣謹(jǐn)案,周世宗朝,詔御史臣修《周祖實錄》,故道之事,所宜諱矣。
史臣曰:周太祖昔在初潛,未聞多譽,洎西平蒲阪,北鎮(zhèn)鄴臺,有統(tǒng)御之勞, 顯英偉之量。旋屬漢道斯季,天命有歸。總虎旅以蕩神京,不無慚德;攬龍圖而登 帝位,遂闡皇風(fēng)。期月而弊政皆除,逾歲而群情大服,何遷善之如是,蓋應(yīng)變以無 窮者也。所以魯國兇徒,望風(fēng)而散,并門遺孽,引日偷生。及鼎駕之將升,命瓦棺 而薄葬,勤儉之美,終始可稱。雖享國之非長,亦開基之有裕矣。然而二王之誅, 議者譏其不能駕馭權(quán)豪,傷于猜忍,卜年斯促,抑有由焉。
部分譯文
廣順三年(953)春三月五日,以皇子、澶州節(jié)度使郭榮任開封尹兼功德使,封為晉王,又令有關(guān)部門選擇日期準(zhǔn)備禮儀予以冊立。十四日,起大風(fēng),天降沙土。二十九日,駕臨南莊。
夏四月五日,禁止邊境一帶的人將兵器賣給蕃族人。賜給朗州劉言絹布三百匹,是因為軍費匱乏的緣故。詔令在京各軍將士支援救助。
五月一日,太祖登崇元殿接受朝拜,儀仗衛(wèi)隊按禮節(jié)排列整齊。三日,前慶州刺史郭彥欽被勒令罷官回家。開國初年,以郭彥欽再度擔(dān)任慶州刺史,兼管鹽業(yè)專營事務(wù),郭彥欽擅自抬高鹽價,漢蕃百姓抱有怨言。慶州北部十五里寡婦山上有部族叫野雞族,郭彥欽設(shè)法騷擾他們。野雞族民性粗獷強悍,不愛守法,郭彥欽就報告說野雞族掠奪商人財物,太祖派人帶著詔書安撫曉諭他們,希望他們遵循教化。野雞族既痛恨郭彥欽的貪政,不按時回報詔命,朝廷就詔令..州節(jié)度使折從阮、寧州刺史張建武進兵攻打他們。張建武恃勇貪功,一直攻到野雞族帳營,殺死幾百人。又,殺牛族與野雞族一向有矛盾,聽說官軍討伐野雞族,便相聚贈以糧餉,高興地迎接官軍。官軍愛他們的錢財牲畜,就搶掠他們,反被殺牛族引誘到包山背負(fù)險阻的地方,官軍處境不利,被殺牛族追擊,掉下山崖澗谷而死的有好幾百人。折從阮等人擁兵自守,不去救援接應(yīng)。太祖對郭彥欽和張建武大怒,一齊罷免他們的官職,當(dāng)郭彥欽到京師時,就被勒令罷官回家。九日,新任青州節(jié)度使常思在宋州每天可生產(chǎn)四萬一千四百兩絲,請求官府征收。詔令宋州發(fā)還民戶契券,不征收他們的絲。
六月四日,滄州報告,契丹幽州榷鹽制置使兼防州刺史、主管盧臺軍事務(wù)的張藏英,帶領(lǐng)本部兵士及職員民戶牲畜歸順。十五日,前河陽節(jié)度使王繼弘去世。二十一日,太子太傅李懷忠去世。本月黃河南、北各州漲大水,大雨不停,河水上漲越過堤岸。襄州漢水漫出進入州城,深至一丈五尺,居民都坐著筏子爬上樹。
秋七月一日,徐州傳言,有龍從豐縣村民井中飛出,立時天降暴雨,淹沒城邑。六日,太子賓客馬裔孫去世。七日,鄴都王殷上奏請求朝見,共送上三次奏章,太祖同意了。緊接著因北方報告契丹機務(wù),詔令他不來朝見。十三日,太府卿、主管司天監(jiān)的趙延繧去世。十九日,以太子太師辭官退隱的安審信去世。二十日,頒布詔令說:“京兆、鳳翔府,同、華、..、延、..、耀等州所管轄的州縣軍鎮(zhèn),以前因循后唐末年藩鎮(zhèn)的特殊風(fēng)習(xí),過了很久歲月,未能變革,政策途徑不統(tǒng)一,怎么能教化人民?那婚嫁田地爭斗訟訴賦稅民夫徭役等事,應(yīng)是縣令郡守?fù)?dān)任的職責(zé)。那捉拿奸邪捕獲盜賊保護本地人民等事,應(yīng)是軍鎮(zhèn)警察擔(dān)任的職責(zé)。今后各自負(fù)責(zé)自己的職分,專心一意忠于職守,如所負(fù)責(zé)的事務(wù)有疏忽貽誤,分別追究責(zé)任,州府不準(zhǔn)差派軍將下縣。”二十一日,衛(wèi)尉少卿李溫美因過貶任房州司戶參軍。李溫美奉使命去祭奠海神,順便回家,家在壽光縣,被縣吏馮勛告發(fā),所以貶謫他。供奉官武懷贊被誅拋尸街頭,因貪污馬價歸于己有。
八月二日,駕臨南莊。九日,內(nèi)衣褲使齊藏珍被除名,發(fā)配到沙門島。齊藏珍奉旨監(jiān)修黃河,不在工地上指揮管轄,私自到附近的縣城住宿,等報告堤防危急時,仍安睡不動。于是致使河水破堤泛濫,所以有此處罰。二十日,黃河河水沖決河南堤防,京師大雨不停。供給各軍將士的糧草不足。二十七日,潭州王逵報告“:朗州劉言與南唐賊寇勾結(jié),派指揮使鄭王交帶領(lǐng)兵士,想一起斷絕道路交通。鄭王交被軍士們抓住,又逃脫奔入武陵,劉言緊接著被眾軍廢除,我已經(jīng)到朗州安撫完畢。”詔令劉言罷職回家,委任王逵順便安置。本月各州郡報告,大雨連綿,淹沒漂走莊稼,損壞城廓房屋。
九月二日,太子少保盧損去世。二十日,深州上報說:“樂壽縣兵馬總監(jiān)杜延熙被戍守士兵殺害。”在這以前,齊州保寧郡兵士駐扎在樂壽,都頭劉彥章等謀殺杜延熙作亂。當(dāng)時鄭州開道指揮使張萬友也駐扎在樂壽,但不與劉彥章合作。朝廷急忙派供奉官馬諤調(diào)查此事,馬諤就與張萬友抓住劉彥章等十三人誅殺掉,其他人逃奔到齊州。本月多陰天,樹木再次開花。
冬十月一日,詔令在明年正月一日到南郊祭祀,各道州府不準(zhǔn)以贊助南郊祭祀為名,擅自攤派征收。二日,右金吾上將軍張彥成去世。三日,太常上奏,南郊祭廟社稷壇位等設(shè)施,請下屬有關(guān)部門修筑,太祖同意了,以中書令馮道任南郊大禮使,以開封尹、晉王郭榮任頓遞使,臨時兵部尚書王易任鹵簿使,御史中丞張煦任儀仗使,臨時執(zhí)掌太常卿田敏任禮儀使,以前潁州防御使郭瓊?cè)闻R時宗正卿。九日,駕臨南莊、西莊。十二日,前寧州刺史張建武貶任右司御副率,因為征討野雞族失利的緣故。詔令中書令馮道到西京洛陽迎奉太廟神主。十七日,中書令馮道率領(lǐng)百官上太祖尊號叫圣明文武仁德皇帝,回詔令不應(yīng)允,共上三次奏章,才接受,但仍要等南郊祭禮完畢后再冊封。二十五日,鄴都、邢、氵名等州都上報有地震,鄴都特別強烈。
十一月五日,廢除共城稻田務(wù)一職,讓農(nóng)民自由租佃耕種。九日,冬至,太祖沒接受朝賀。鎮(zhèn)州節(jié)度使何福進奏請上朝晉見,上奏三次,才同意。二十六日,頒布詔令:“重新確定天下縣邑,除京城四周畿縣外,其余的三千戶以上的為望縣,二千戶以上為緊縣,一千戶以上為上縣,五百戶以上為中縣,不滿五百戶為中下縣。”
十二月二日,天上灑下裹著樹枝的冰塊。同一天,四廟的神主遷移到達(dá)西郊,太祖到西郊祭奠供奉,捧著神主放進太廟,設(shè)置祭奠安放神主才退下。六日,前單州刺史趙鳳被賜死,因被民眾告狀的緣故。十八日,鎮(zhèn)州節(jié)度使何福進朝見。十九日,鄴都留守王殷朝見。二十日,禮儀使上奏說:“皇帝到南郊太廟祭祀,請以晉王郭榮作為祭祀時第二次獻(xiàn)爵的人。”太祖同意了。二十五日,鄴都留守、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王殷被削奪現(xiàn)任官爵,永久流放登州,緊接著又被賜死在北郊。他的家人兒女,全不問罪。二十七日,太祖在崇元殿住宿齋戒,準(zhǔn)備明年正月一日親自祭祀南郊。這時太祖已經(jīng)生病。二十八日,住宿在太廟。二十九日天亮,太祖親自在太廟供奉,從齋宮坐人拉的車子到廟庭,穿戴上皇帝的禮服禮帽,令身旁的侍臣排列侍立在臺階兩邊,只到神廟中的一室行禮,就垂著頭退下,剩下的禮儀叫晉王率領(lǐng)有關(guān)官員完成。當(dāng)天,御駕到郊外行宮。
顯德元年(954)春正月一日,太祖親自祭祀社稷圓壇,行禮畢,到郊外行宮接受朝賀。車駕回宮,到明德樓,宣布詔命“:大赦天下,改廣順?biāo)哪隇轱@德元年。從正月一日黎明以前,凡犯法罪人,按通常赦免仍不能原宥的,全都赦免。朝廷內(nèi)外將士各增加俸祿,文武官員全給與加恩,內(nèi)外接受封號的命婦都進升封號。寺監(jiān)任官七周年以上的,等同于明經(jīng)出身,今后各寺監(jiān)不準(zhǔn)以平民身份擔(dān)任。升朝官兩任以上的,穿綠衣十五周年的賜穿緋衣,穿緋衣十五周年的賜穿紫衣。州縣官員曾經(jīng)五次參加官吏選拔,即使沒有達(dá)到十六次考核,也授予朝散大夫官階,年齡七十歲以上的,授予優(yōu)散官,賜穿緋衣。凡奉守郊外祖廟職位的人員,一并施與恩澤。今后不準(zhǔn)稱后梁朝代和后唐清泰年代為偽朝偽主。天下帝王的陵墓祭廟及名臣墳?zāi)箾]有后人照料的,官府派人照料。”宣布赦令完畢,太祖到崇元殿接受冊封尊號,受封禮畢,群臣朝賀。當(dāng)時太祖到南郊祭祠,到崇元殿受封,有關(guān)部門都大大省略了應(yīng)有的禮儀,是因為太祖病了的緣故。此前,有占星者說“:鎮(zhèn)星在氐宿和房宿,氐、房是鄭州、宋州的分野,應(yīng)當(dāng)是京城之地;加上氐宿主帝王的外地寢宿,如果耗散錢財來求福,遷移都城以避災(zāi),大概是可以免除禍殃的。”太祖因為遷都麻煩費用大,不可輕易談及,散財是可以的,所以有南郊祭祀的詔令。到上年底,太祖病痛加重,郊廟祭祀的禮儀只是勉強施行而已。
三日,詔令廢鄴都依舊設(shè)立天雄軍,大名府隸于京兆府之下。五月,詔令皇子、開封尹、晉王郭榮可任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代任開封尹、功德使,掌管內(nèi)外兵馬事務(wù)。十日,分別命令在朝臣子到各州打開官倉,減價出售糧食,以救濟災(zāi)民。詔令潭州依舊為大都督府,在朗州、桂州以上。十五日夜晚,東北方有大星墜落,響聲如雷。
十七日上午,太祖在滋德殿駕崩,圣壽五十一歲。隱秘不發(fā)布訃告。二十日,將太祖靈柩遷移到萬歲殿,召集文武百官排立在朝廷,宣讀太祖遺詔:“晉王郭榮可在靈柩前即皇帝位,服喪和年號紀(jì)元一如舊制。”這一年,從正月一日以后,景色昏晦不明,日月周圍多有光圈,到皇子即位那天,天氣晴朗,朝廷內(nèi)外一片整肅莊重氣氛。
太祖從南郊祭祀之后,他的病情忽好忽壞,晉王在旁照看服侍,不離左右。太祖多次教導(dǎo)晉王說:“我如果一病不起,你就趕快修筑陵墓,不要久留在殿內(nèi)。陵墓盡量儉省樸素,應(yīng)順著山勢安排人力工匠修治,并需協(xié)商雇用,不計遠(yuǎn)近,不準(zhǔn)強行派遣征用百姓,墓穴里不必使用石柱,只要用磚替代,用瓦棺紙衣。到下葬陵墓時,召附近三十家交納國稅的人家作為守陵的民戶,下葬前揭開瓦棺蓋,先檢查墓穴內(nèi),千萬不要傷了別人性命。不要修下宮,不要守陵宮人,也不要立石人石獸,只立一石頭標(biāo)記,上面刻上‘大周天子臨崩之前,與即位皇帝約定,因平生喜好節(jié)儉樸素,只讓使用瓦棺紙衣下葬’等字。如違背我的話,我在九泉之下不保佑你。”又說:“朕攻取河府時,看見李唐十八位皇帝陵園,大量使用錢物人力,都被人盜掘。你沒聽說漢文帝節(jié)儉樸素,葬在霸陵原,到現(xiàn)在還完好存在?如每年寒食節(jié)沒有事情時,就酌情派人灑掃,如沒有人去,就只在家里遙祭。又切望在河府、魏府各葬一副刀劍鎧甲,澶州葬通天冠、絳色紗袍,東京洛陽葬一副平天冠、袞龍袍。千萬千萬切記,不要忘記我的話。”
二月十九日,太常卿田敏奉上謚號叫圣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號叫太祖。
四月二日,葬在嵩陵。宰臣李谷撰寫謚冊文告,王溥撰寫哀冊文告。

薛居正
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1] 。北宋大臣、史學(xué)家。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進士。歷官后周諫議大夫、刑部郎中、宋初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門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館大學(xué)士、司空。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因服丹砂而中毒死,享年七十歲。贈太尉、中書令,謚號文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饗太宗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代表作是《舊五代史》。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