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一
宋代:薛居正等
太祖圣穆皇后柴氏,邢州龍崗人,世家豪右。太祖微時,在洛陽聞后賢淑,遂 聘之。《東都事略·張永德傳》云:周太祖柴后,本唐莊宗之嬪御也。莊宗沒,明 宗遣歸其家,行至河上,父母迓之,會大風(fēng)雨,止于逆旅數(shù)日。有一丈夫走過其門, 衣弊不能自庇。后見之,驚曰:“此何人耶?”逆旅主人曰:“此馬步軍使郭雀兒 者也。”后異其人,欲嫁之,請于父母。父母恚曰:“汝帝左右人,歸當(dāng)嫁節(jié)度使, 奈何欲嫁此人?”后曰:“此貴人也,不可失也。囊中裝分半與父母,我取其半。” 父母知不可奪,遂成婚于逆旅中。所謂郭雀兒,即周太祖也。
太祖壯年,喜飲博,好任俠,不拘細行,后規(guī)其太過,每有內(nèi)助之力焉。世宗 皇帝即后之侄也,幼而謹愿,后甚憐之,故太祖養(yǎng)之為己子。太祖嘗寢,后見五色 小蛇入顴鼻間,心異之,知其必貴,敬奉愈厚,未及貴而厭代。太祖即位,乃下制 曰:“義之深無先于作配,禮之重莫大于追崇。朕當(dāng)寧載思,撫存懷舊。河洲令德, 猶傳荇菜之詩;媯汭大名,不及珩璜之貴。俾盛副笄之禮,以伸求劍之情。故夫人 柴氏,代籍貽芳,湘靈集慶。體柔儀而陳闕翟,芬若椒蘭;持貞操以選中珰,譽光 圖史。懿范尚留于閨閫,昌言有助于箴規(guī)。深惟望氣之艱,彌嘆藏舟之速,將開寶 祚,俄謝璧臺。宜正號于軒宮,俾潛耀于坤象,可追命為皇后。仍令所司定謚,備 禮冊命。”既而有司上謚曰圣穆。顯德初,太祖神主入廟,以后祔于其室。
淑妃楊氏,鎮(zhèn)州真定人。父宏裕,真定少尹。《東都事略·楊廷璋傳》云:父 宏裕,少漁貂裘陂,有以二石雁授之者,其翼一掩左,一掩右,曰:“吾北岳使也。” 言訖不知所之。是年生女,為周太祖淑妃,明年生廷璋。
當(dāng)河朔三鎮(zhèn)全盛之時,所屬封疆,制之于守帥,故韶顏美媛,皆被選于王宮。 妃幼以良家子中選,事趙王王镕。張文禮之亂,妃流離于外。唐明宗在籓,錄其遺 逸。安重誨保庇妃家,致其仕進,父母即以妃嫁于鄉(xiāng)人石光輔,不數(shù)年嫠居。太祖 佐漢之初,屬圣穆皇后棄世,聞妃之賢,遂以禮聘之。《宋史·楊廷璋傳》:有姊 寡居京師,周祖微時欲聘之,姊不從。令媒氏傳言恐逼,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見周 祖,歸謂姊曰:“此人姿貌異常,不可拒。”姊乃從之。
妃睦族撫孤,宜家內(nèi) 助,甚有力焉。晉天福末,卒于太原,因留葬于晉郊。廣順元年九月,追冊為淑妃。 太祖凡一后三妃,及嵩陵就掩,皆議陪祔。時以妃喪在賊境,未及遷窆,世宗乃詔 有司于嵩陵之側(cè),預(yù)營一冢以虛之,俟賊平即議襄事。顯德元年夏,世宗征河?xùn)|, 果成素志焉。
妃兄廷璋,蚤事太祖,即位累歷內(nèi)職,出為晉州節(jié)度使。皇朝撫運,移鎮(zhèn)邢州, 又改鄜州,受代歸闕,卒于私第。
貴妃張氏,恆州真定人也。祖記,成德軍節(jié)度判官、檢校兵部尚書。父同芝, 本州諮呈官、檢校工部尚書,事趙王王镕,歷職中要。天祐末,趙將張文禮殺王镕, 以鎮(zhèn)州歸梁,莊宗命將符存審討平之。時妃年尚幼,有幽州偏將武從諫者,駐騑于 家,見妃韶令,乃為其子聘之。武氏家在太原。太祖從漢祖鎮(zhèn)并門,屬楊夫人以疾 終,無何武氏子卒,太祖素聞妃之賢,遂納為繼室。太祖貴,累封至吳國夫人。漢 隱帝末,蕭墻變起,屠害大臣,太祖在鄴都被讒,妃與諸皇屬同日遇害于東京舊第。 太祖踐阼,追冊為貴妃,發(fā)哀,故世宗有起復(fù)之命。世宗嗣位,以太祖舊宅即妃遇 禍之地,因施為僧院,以皇建為名焉。
德妃董氏,常山靈壽人也。祖文廣,唐深州錄事參軍。父光嗣,趙州昭慶尉。 妃孩提穎悟,始能言聽,按絲管而能辨其聲。年七歲,遇鎮(zhèn)州亂,親黨羈離,與妃 相失。潞州牙將得之,匿于褚中。其妻以息女不育,得妃憐之,過于所生,姆教師 箴,功容克備。妃家悲念,其兄瑀諸處求訪,垂六七年。后潞將入官于朝,妃之鄉(xiāng) 親頗有知者,瑀見潞將,欣歸之,時年十三。妃歸逾年,嫁為里人劉進超之妻,進 超為內(nèi)職,及契丹破晉之歲,陷蕃歿焉,妃嫠居洛陽。太祖楊淑妃與妃鄉(xiāng)親,平居 恆言妃賢德。太祖從漢祖幸洛,因憶淑妃之言,尋以禮納之。鼎命初建,張貴妃遇 禍,中宮虛位,乃冊為德妃。太祖自圣穆皇后蚤世以來屢失邦媛,中幃內(nèi)助惟妃存 焉,加以結(jié)珮脫簪,率由令范。廣順三年夏,遇疾,醫(yī)藥之際,屬太祖兗海之征, 車駕將行,妃奏曰:“正當(dāng)暑毒,勞陛下省巡,明發(fā)宵征,須人供侍,司簿已下典 事者,各已處分從行。”太祖曰:“妃疾未平,數(shù)令診視,此行在近,無繁內(nèi)人。” 及太祖駐蹕魯中,妃志欲令內(nèi)人進,發(fā)中使往來言之。太祖手敕鄭仁誨曰:“切慮 德妃以朕至兗州行營,津置內(nèi)人承侍。緣諸軍在野,不可自安,令鄭仁誨專心體候。 如德妃津置內(nèi)人東來,便須上聞約住,或取索鞍馬,不得供應(yīng)。如意堅確,即以手 敕示之。”既而平定兗州,車駕還京,妃疾無減,俄卒于大內(nèi),時年三十九。輟朝 三日。
妃長兄瑀,以左贊善大夫致仕,仲兄元之、季兄自明,皆累歷郡守。
世宗貞惠皇后劉氏,將家女也,幼歸于世宗。漢乾祐中,世宗在西班,后始封 彭城縣君。世宗隨太祖在鄴,后留居邸第。漢末李業(yè)等作亂,后與貴妃張氏及諸皇 族同日遇禍。國初,追封彭城郡夫人。顯德四年夏四月,追冊為皇后,謚曰貞惠, 陵曰惠陵。
宣懿皇后符氏,祖存審,事后唐武皇、莊宗,位極將相,追封秦王。父彥卿, 天雄軍節(jié)度使,封魏王。后初適李守貞之子崇訓(xùn)。漢乾祐中,守貞叛于河中,太祖 以兵攻之,及城陷,崇訓(xùn)自刃其弟妹,次將及后,后時匿于屏處,以帷箔自蔽,崇 訓(xùn)倉黃求后不及,遂自刎,后因獲免。太祖入河中,令人訪而得之,即遣女使送于 其父,自是后常感太祖大惠,拜太祖為養(yǎng)父。世宗鎮(zhèn)澶淵日,太祖為世宗聘之。后 性和惠,善候世宗之旨,世宗或暴怒于下,后必從容救解,世宗甚重之,及即位, 冊為皇后。世宗將南征,后常諫止之,言甚切直,世宗亦為之動容,洎車駕駐于淮 甸,久冒炎暑,后因憂恚成疾。顯德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崩于滋德殿,時年二十有 六。世宗甚悼之。既而有司上謚曰宣懿,葬于新鄭,陵曰懿陵。案:世宗有兩符后, 其后符后,即宣懿之女弟也,入宋稱符太后,是書不為立傳,未免闕略。《五代史 補》:世宗皇后符氏,即魏王彥卿之女。時有相工視之大驚,密告魏王曰:“此女 貴不可言。”李守貞素有異志,因與子崇訓(xùn)娶之,禮畢,守貞甚有喜色。其后據(jù)河 中叛,高祖為樞密使,受命出征。后知高祖與其父有舊,城破之際,據(jù)堂門而坐, 叱諸軍曰:“我符魏王女也,魏王與樞密太尉,兄弟之不若,汝等慎勿無禮。”于 是諸軍聳然引退。頃之,高祖至,喜曰:“此女于白刃紛拏之際保全,可謂非常人 也。”乃歸之魏王。至世宗即位,納為皇后。既免河中之難,其母欲使出家,資其 福壽,后不悅曰:“死生有命,誰能髡首跣足以求茍活也!”母度不可逼,遂止。 世宗素以后賢,又聞命不以出家為念,愈賢之,所以為天下母也。
史臣曰:周室后妃凡六人,而追冊者四,故中闈內(nèi)則,罕得而聞,惟董妃、符 后之懿范,亦無愧于彤管矣。案:是書無外戚傳,考《五代會要》云:周太祖第三 女樂安公主,為漢室所害,廣順元年二月追封,至顯德四年四月,又追封莒國長公 主。第四女壽安公主,降張永德,廣順元年四月封,至顯德元年,封晉國長公主。 第五女永寧公主,廣順元年九月追封,至顯德四年四月,又追封梁國長公主。
部分譯文
太祖圣穆皇后柴氏,邢州龍崗人,出身于豪紳世家。太祖卑微時,在洛陽聽到皇后賢淑,便娶了她。太祖壯年時,喜歡飲酒賭博,愛行俠仗義,不拘細節(jié),皇后規(guī)勸他不要太過份,因此太祖常得她內(nèi)助之力。世宗皇帝即皇后的侄兒,小時謹慎厚道,皇后很憐愛他,所以太祖收養(yǎng)為自己的兒子。曾經(jīng)在太祖睡覺時,皇后看見有五種顏色的小蛇進到太祖鼻孔里去了,內(nèi)心很驚異,知道太祖必將顯貴,更加殷勤敬奉。還未等到太祖顯貴時皇后就去世了。太祖即位后,追命為皇后。有關(guān)官員定謚號叫圣穆。顯德初年,太祖的靈位進宗廟后,以皇后的靈位附祭于太祖的廟室。
世宗宣懿皇后符氏,祖父是符存審,服事后唐武皇、莊宗,位極將相,追封為秦王。父親符彥卿,為天雄軍節(jié)度使,封為魏王。皇后原先嫁給李守貞的兒子李崇訓(xùn)。后漢乾佑年間,李守貞在河中反叛,太祖領(lǐng)兵攻伐他,當(dāng)敵城陷落時,李崇訓(xùn)用刀殺死自己的弟妹,接著將要殺害皇后,皇后藏在一個隱蔽的地方,用竹簾子遮蓋著,李崇訓(xùn)在倉促驚慌之間找不到皇后,就舉刀自殺了,皇后因而得免一死。太祖進入河中,派人尋訪找到了她,便派女使將她送回她父親那里,從此皇后總是感激太祖的大恩,認太祖做養(yǎng)父。世宗鎮(zhèn)守澶淵時,太祖為世宗娶了她。皇后性情溫和賢惠,善于體會世宗的心意,當(dāng)世宗有時暴怒時,皇后必會從容勸說他,世宗非常看重她,當(dāng)即位后,就冊封她為皇后。當(dāng)世宗將要南征江淮時,皇后經(jīng)常勸諫阻止他,言語非常懇切耿直,世宗都深為感動。當(dāng)御駕停駐在淮甸時,世宗長期處在炎熱酷暑之中,皇后因此憂慮生氣而得病。顯德二年(955)七月二十一日,在滋德殿去世,時年二十六歲。世宗非常哀痛。不久后有關(guān)官員進上謚號叫宣懿,葬在新鄭,陵墓叫懿陵。

薛居正
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1] 。北宋大臣、史學(xué)家。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進士。歷官后周諫議大夫、刑部郎中、宋初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門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館大學(xué)士、司空。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因服丹砂而中毒死,享年七十歲。贈太尉、中書令,謚號文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饗太宗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代表作是《舊五代史》。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