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痢第十五
唐代:孫思邈
(方十九首)
膠蠟湯
治產(chǎn)后三日內(nèi)下諸雜五色痢方。
阿膠 黃柏(各一兩) 蠟(如博棋三枚) 當歸(一兩半) 黃連(二兩) 陳廩米(一升)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米,蟹目沸,去米,納藥,煮取二升,去滓,納膠蠟,令烊,分四服,一日令盡。
桂蜜湯
治產(chǎn)后余寒下痢,便膿血赤白,日數(shù)十行,腹痛,時時下血方。
桂心 干姜 甘草(各二兩) 附子(一兩) 蜜(一升) 當歸(二兩) 赤石脂(十兩)
上七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煎一兩沸,分三服,日三。
治產(chǎn)后下赤白,腹中絞痛方∶
芍藥 干地黃(各四兩) 甘草 阿膠 艾葉 當歸(各八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
治產(chǎn)后赤白下久不斷,身面悉腫方∶
大豆(微熬) 小麥 蒲黃(各一升) 吳茱萸(半升)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此方神驗。亦可以水五升,酒一斗,煎取四升,分四服。
治產(chǎn)后痢赤白,心腹刺痛方∶
薤白(一兩) 當歸(二兩) 酸石榴皮(三兩) 地榆根(四兩) 粳米(五合)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必效方》加濃樸一兩,阿膠、人參、甘草、黃連各一兩半)
當歸湯
治產(chǎn)后下痢赤白,腹痛方。
當歸 龍骨(各三兩) 干姜 白術(各二兩) 芎 (二兩半) 甘草 白艾(熟者)附子(各一兩)
上八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令盡。
白頭翁湯
治產(chǎn)后下痢兼虛極方。
白頭翁 阿膠 秦皮 黃連 甘草(各二兩) 黃柏(三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日三。
鱉甲湯
治產(chǎn)后早起中風冷,泄痢及帶下方。
鱉甲(如手大) 當歸 黃連 干姜(各二兩) 黃柏(長一尺,廣三寸)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千金翼》加白頭翁一兩
龍骨丸
治產(chǎn)后虛冷下血及谷下晝夜無數(shù),兼治產(chǎn)后惡露不斷方。
龍骨(四兩) 干姜 甘草 桂心(各二兩)
上四味為末,蜜和丸,暖酒服二十丸,如梧子,日三。一方用人參、地黃各二兩。
阿膠丸
治產(chǎn)后虛冷洞下,心腹絞痛兼泄瀉不止方。
阿膠(四兩) 人參 甘草 龍骨 桂心 干地黃 白術 黃連 當歸 附子(各二兩)
上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溫酒服二十丸,日三服。
澤蘭湯
治產(chǎn)后余疾,寒下凍膿,里急,胸脅滿痛,咳嗽、嘔血,寒熱,小便赤黃,大便不利方。
澤蘭 石膏(各二十四銖) 當歸 甘草 濃樸(各十八銖) 遠志(三十銖) 本 芎(各十五銖) 干姜 人參 桔梗 干地黃(各十二銖) 白術 蜀椒 白芷 柏子仁 防風 山茱 白皮 麻子仁(各半升)
上二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納桑白皮,煮取七升半,去之,納諸藥,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三服。
干地黃湯
治產(chǎn)后下痢方。
干地黃(三兩) 白頭翁 黃連(各一兩) 蜜蠟(一方寸) 阿膠(手掌大,一枚)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膠、蠟令烊,分三服,日三。(《千金翼》有干姜一兩)
生地黃湯
治產(chǎn)后忽著寒熱下痢方。
生地黃(五兩) 甘草 黃連 桂心(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 赤石脂(二兩) 淡竹葉(二升,一作竹皮)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葉,取七升,去滓,納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
藍青丸
治產(chǎn)后下痢方。
藍青(熬) 附子(炮) 鬼臼 蜀椒(各一兩半) 濃樸 阿膠(炙) 甘草(各二兩) 艾葉 龍骨
上十四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空腹,每服以飲下二十丸。一方用赤石脂四兩。
赤石脂丸
治產(chǎn)后虛冷下痢方。
赤石脂(三兩) 當歸 白術 黃連 干姜 秦皮 甘草(各二兩) 蜀椒 附子(炮各一兩)
上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三。(《千金翼》作散,空腹飲服方寸匕。)
赤散
治產(chǎn)后下痢方。
赤石脂 代赭(各三兩) 桂心(一兩)
上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十日愈。
黑散
治產(chǎn)后下痢方。麻黃 貫眾 桂心(各一兩) 細辛(二兩) 甘草 干漆(各三兩)
上六味治下篩,酒服五撮,日再。五日愈。麥粥下尤佳。
黃散
治產(chǎn)后下痢方。
黃連(二兩) 黃芩 蟲 干地黃(各一兩)
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十日愈。
龍骨散
治產(chǎn)后痢方。
五色龍骨 代赭 赤石脂 黃柏根皮(蜜炙令焦) 艾(各一兩半) 黃連(二兩)
上六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xiàn)陜西銅川市耀州區(qū))人,唐代醫(yī)藥學家,被后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jīng)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yī)書,研究古人醫(y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yè),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yī)療經(jīng)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