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治第十七
唐代:孫思邈
?。ǚ轿迨攀?,灸法九首)
破積烏頭丸
治婦人心腹積聚,氣悶脹,疝瘕,內(nèi)傷瘀血,產(chǎn)乳余疾及諸不足。勞氣食氣,胃滿吐逆,其病頭重結(jié)痛,小便赤黃,大下氣方。
烏頭 黃芩 巴豆(各半兩) 半夏(三兩) 大黃(八兩) 戎鹽(一兩半) 蟲 桂心 苦參(各十八銖) 人參 硝石(各一兩)
上十一味為末,以白蜜、青牛膽拌和,搗三萬杵,丸如梧子,隔宿勿食,酒服五丸,安臥須臾當(dāng)下。黃者,小腹積也;青者,疝也;白者,內(nèi)風(fēng)也;如水者,留飲也;青如粥汁,膈上邪氣也;血如腐肉者,傷也;赤如血者,產(chǎn)乳余疾也;如蟲刺者,蠱也。既下必渴,渴飲粥湯,饑食酥糜,三日后當(dāng)溫食,食必肥濃,三十日平復(fù)。
竹茹湯
治婦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方。
竹茹(二升) 人參 芍藥 桔梗 芎 當(dāng)歸 甘草 桂心(各一兩) 干地黃(四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婦人自少患風(fēng),頭眩眼疼方∶
石南(一方用石葦) 細(xì)辛 天雄 茵芋(各二兩) 薯蕷 防風(fēng) 貫眾 獨(dú)活 蘼蕪(各四兩) 干姜 山茱萸(各三兩)
上十一味 咀,以酒三斗漬五日,初飲二合,日三服,后稍稍加之。
治婦人經(jīng)服硫黃丸,忽患頭痛項(xiàng)冷,冷歇又心胸?zé)?,眉骨?癢痛,或有時(shí)生瘡,喉中干燥,四體痛癢方∶
栝蔞根 麥門冬 龍膽(各三兩) 大黃(二兩) 杏仁(二升) 土瓜根(八兩)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三服,后漸加之。
治婦人患癖,按時(shí)如有三五個而作水聲,殊不得寢食,常心悶方∶
牽牛子三升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一服。三十服后,可服好硫黃一兩。
治婦人忽與鬼交通方∶
松脂(二兩) 雄黃(一兩,末)
上二味先烊松脂,乃納雄黃末,以虎爪攪令相得,藥成取如雞子中黃,夜臥以著熏籠中燒,令病患取自升其上,以被自覆,惟出頭,勿令過熱,及令氣得泄也。
濃樸湯
治婦人下焦勞冷,膀胱腎氣損弱,白汁與小便俱出方。
濃樸如手大,長四寸,以酒五升,煮兩沸,去滓,取桂一尺為末,納汁中調(diào)和,一宿勿食,旦頓服之。
溫經(jīng)湯
治婦人小腹痛方。
茯苓(六兩) 土瓜根 芍藥(各三兩) 薏苡仁(半升)
上四味 咀,以酒三升漬一宿,旦加水七升,煎取二升,分再服。
半夏濃樸湯
治婦人胸滿心下堅(jiān),咽中帖帖,如有炙肉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方。
半夏(一升) 濃樸(三兩) 茯苓(四兩) 生姜(五兩) 蘇葉(二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不瘥頻服。一方無蘇葉、生姜治婦人氣方∶
平旦服烏牛尿,日一止。
昆布丸
治婦人胸中伏氣方。
昆布 海藻 芍藥 桂心 白石英 款冬花 桑白皮 人參(各二兩) 柏子仁 茯苓 鐘乳(各二兩半) 紫菀 甘草(各一兩) 干姜(一兩六銖) 吳茱萸 五味子 細(xì)辛(各一兩半) 杏仁(一百枚) 橘皮 蘇子(各五合)
上二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治婦人無故憂恚,胸中迫塞,氣不下方∶
芍藥 滑石 黃連 石膏 山茱萸 前胡(各一兩六銖) 大黃 細(xì)辛 麥門冬 生姜(各一兩) 半夏(十八銖) 桂心(半兩)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
治婦人斷產(chǎn)方∶
蠶子故紙方一尺,燒為末,酒服之,終身不產(chǎn)。
治勞損產(chǎn)后無子,陰中冷溢出,子門閉,積年不瘥,身體寒冷方∶
防風(fēng)(一兩半) 桔梗(三十銖) 人參(一兩) 菖蒲 半夏 丹參 濃樸 干姜 紫菀 杜蘅(各十八銖) 秦艽 白蘞 牛膝 沙參(各半兩)
上十四味為末,白蜜和丸如小豆,食后服十五丸,日三服。不知加至二十丸。有娠止,夫不在勿服之,服藥后七日方合陰陽。
五加酒
治產(chǎn)后癖瘦,玉門冷方。
五加皮(二升) 蛇床子(一升) 杜仲(一斤) 乳床(半斤,即孔公孽) 干地黃(二兩)枸杞子(二升) 丹參(二兩) 干姜(三兩) 天門冬(四兩)
上九味 咀,以絹袋子盛,酒三斗,漬三宿,一服五合,日再,稍加至十合佳。
治子門閉,血聚腹中生肉 ,臟寒所致方∶
干漆(半斤) 生地黃汁(三升) 生牛膝汁(一斤)
上三味,先搗漆為散,納汁中攪,微火煎為丸,如梧子,酒服三丸,日再,覺腹中痛,食后服之。
治產(chǎn)后勞玉門開而不閉方∶
硫黃(四兩) 吳茱萸(一兩半) 菟絲子(一兩六銖) 蛇床子(一兩)
上四味為散,以水一升煎二方寸匕,洗玉門,日再洗。
治產(chǎn)后陰道開而不閉方∶
鍛石一斗熬,令燒草,以水二斗投之,適寒溫,入汁中,坐漬之,須臾復(fù)易,坐如常法,甚效。
黃芩散
治婦人陰脫方。
黃芩 皮 當(dāng)歸(各半兩) 芍藥(一兩) 牡蠣 竹皮(各二兩半) 狐莖(一具,《千金翼》用松皮)
上七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禁舉重、房勞,冷食。
硫黃散
治同前。
硫黃 烏賊骨(各半兩) 五味子(三銖)
上三味治下篩,以粉其上良,日再三粉之。
當(dāng)歸散
治同前。
當(dāng)歸 黃芩(各二兩) 皮(半兩) 牡蠣(二兩半) 芍藥(一兩六銖)
上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禁舉重良。
治產(chǎn)后陰下脫方∶
蛇床子一升,布裹炙熨之。亦治產(chǎn)后陰中痛。
又方 燒人屎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燒弊帚頭為灰,酒服方寸匕。
又方 鱉頭五枚燒末,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皂莢(半兩) 半夏 大黃 細(xì)辛(各十八銖) 蛇床子(三十銖)
上五味治下篩,用薄絹囊盛,大如指,納陰中,日二易,即瘥。
又方 吳茱萸 蜀椒(各一升) 戎鹽(如雞子大)
上三味皆熬,令變色,為末,以綿裹如半雞子大,納陰中,日一易,二十日瘥。
治陰下挺出方∶
蜀椒(《廣濟(jì)方》不用) 烏頭 白芨(各半兩)
上三味為末,以方寸匕綿裹,納陰中入三寸,腹中熱易之,日一度,明旦乃復(fù)著,七日愈。
治婦人陰脫若脫肛方∶
羊脂,煎訖,適冷暖以涂上,以鐵精敷脂上,多少令調(diào),以火炙布令暖,熨肛上,漸推納之,然后末磁石,酒服方寸匕,日三。
當(dāng)歸洗湯
治產(chǎn)后臟中風(fēng)冷陰腫痛方。
當(dāng)歸 獨(dú)活 白芷 地榆(各三兩) 敗醬(《千金翼》不用) 礬石(各二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適冷暖,稍稍洗陰,日三。
又方 熟搗桃仁敷之良,日三度。
陰瘡膏
治男女陰瘡膏方。
米粉(一酒杯) 芍藥 黃芩 牡蠣 附子 白芷(各十八銖)
上六味 咀,以不中水豬膏一斤,微火上煎,三上三下,候白芷黃膏成,絞去滓,納粉和令相得,敷瘡上,并治口瘡。
治陰中痛生瘡方∶
羊脂(一斤) 杏仁(一斤) 當(dāng)歸 白芷 川芎(各一兩)
上五味為末,以羊脂和諸藥納缽中,置甑內(nèi)蒸之,三升米頃藥成,取如大豆許,綿裹納陰中,日一。
治男女陰中瘡濕癢方∶
黃連 梔子 甘草 黃柏(各一兩) 蛇床子(二兩)
上五味治下篩,為細(xì)末,以粉瘡上,無汁以豬脂和涂之。深者,用綿裹納瘡中,日二。
治陰瘡方∶
蕪荑 芎 黃芩 甘草 礬石 雄黃 附子 白芷 黃連(各六銖)
上九味 咀,以豬膏四兩,合煎敷之。治陰中癢,如蟲行狀方∶
礬石(十八銖) 川芎(一兩) 丹砂(少許)
上三味治下篩,以綿裹藥著陰中,蟲自死。
治陰中癢入骨困方∶
大黃 黃芩 黃 (各一兩) 芍藥(半兩) 元參 丹參(各十八銖) 吳茱萸(三十銖)上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野狼牙兩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洗,日五六度。
治男女陰蝕略盡方∶
蛤蟆 兔屎上二味等分為末,取敷瘡上。
又方 蛇床子(一方用芎 ) 當(dāng)歸 芍藥 甘草(各一兩) 地榆(三兩)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洗,日三夜二。
又方 蒲黃(一升) 水銀(一兩)
上二味研,以粉其上。
又方 肥豬肉十斤,以水煮,取熟去肉,盆中浸之,冷易,不過三兩度。亦治陰中癢有蟲。
治女人交接輒血出方∶
桂心 伏龍肝(各二兩)
上二味為末,酒服方寸匕,立止。
治童女交接,陽道違理及為他物所傷,血出流離不止方∶
取釜底墨少許研胡麻以敷之。
又方 燒繭絮灰敷之。
又方 燒青布并發(fā)灰敷之,立愈。
治合陰陽輒痛,不可忍方∶
黃連(一兩半) 牛膝 甘草(各一兩)
上三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洗,日四度。
治婦人傷于丈夫,四體沉重,噓吸頭痛方∶
香豉 蔥白(各一升) 生地黃(八兩) 生姜(四兩) 甘草(二兩) 芍藥(五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重作,慎房事。(《集驗(yàn)方》無生姜、甘草)
白玉湯
治婦人陰陽過度,玉門疼痛,小便不通方。
白玉(一兩半) 白術(shù) 當(dāng)歸(各五兩) 澤瀉 蓯蓉(各二兩)
上五味 咀,以酒一斗,煎玉五十沸,去玉納藥,煎取二升,分再服,相去一炊頃。
治動胎見血,腰痛小腹疼,月水不通,陰中腫痛方∶
蒲黃 當(dāng)歸(切,各二兩) 蔥白(一斤,切) 吳茱萸 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
治妊娠為夫所動,欲死,單行竹瀝汁方∶
取淡竹,斷兩頭節(jié),火燒中央,器盛兩頭,得汁飲之,立效。
桑根白皮湯
治傷于丈夫,苦頭痛,欲嘔,心悶方。
桑根白皮(半兩) 干姜(二兩) 桂心(五寸) 大棗(二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適衣無令汗出。
治嫁痛單行方∶
大黃十八銖,取好酒一升,煮三沸,頓服之佳。
治小戶嫁痛連日方∶
甘草(三兩) 芍藥(半兩) 生姜(十八銖) 桂心(六銖)
上四味 咀,以酒二升,煮三沸,去滓,盡服神效。
又方 牛膝五兩,以好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
治小戶嫁痛方∶烏賊魚骨燒為屑,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陰寬大令窄小方∶
兔屎 干漆(各半兩) 鼠頭骨(二枚) 雌雞肝(二枚,陰干百日)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小豆,月初七日,合時(shí)著一丸陰頭,令徐徐納之,三日知,十日小,五十日如十五歲童女。(一本無干漆,有礬石。)
治陰冷令熱方∶
納食茱萸于牛膽中,令滿。陰干百日,每取二七枚,綿裹之,齒嚼令碎,納陰中,良久熱如火。
灸法
月水不利,奔豚上下并無子,灸四滿三十壯,穴在丹田兩邊,相去各開寸半。丹田在臍下二寸是也。
婦人胞落頹,灸臍中三百壯。
又灸身交五十壯,三報(bào),在臍下橫紋中。
又灸背脊當(dāng)臍五十壯。
又灸玉泉五十壯,三報(bào)。
又灸龍門二十壯,三報(bào),在玉泉下,女人入陰內(nèi)外之際。此穴卑今廢不針灸。
婦人胞下垂注,陰下脫,灸挾玉泉三寸,隨年壯,三報(bào)。
婦人陰冷腫痛,灸歸來三十壯,三報(bào),挾玉泉五寸是其穴。
婦人欲斷產(chǎn),灸右踝上一寸,二壯即斷。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xiàn)陜西銅川市耀州區(qū))人,唐代醫(yī)藥學(xué)家,被后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jīng)典,同時(shí)也博覽眾家醫(yī)書,研究古人醫(y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jì)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yè),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yī)療經(jīng)驗(yàn),不斷積累走訪,及時(shí)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jì)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