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溪毒證第十六
唐代:孫思邈
江東江南諸溪,源間有蟲,名短狐溪毒,亦名射工,其蟲無目,而利耳能聽,在山源溪水中聞人聲,便以口中毒射人,故謂射工也。其蟲小毒輕者及相逐者,射著人影者,皆不即作瘡,先病寒熱,身不喜冷,體強筋急,頭痛目疼,張口欠咳嗽,呼吸悶亂,朝旦少蘇醒,晡夕輒復寒熱。或似傷寒發石散動,亦如中尸便不能語,病候如此,自非其土地人不常數行山水中,不知其證,便謂是傷寒發石散動,作治乖僻毒盛發瘡,復疑是瘭疽,乃至吐下去血。
復恐?##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陜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后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