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第四
唐代:孫思邈
?。ㄕ撘皇?方三十八首)
論曰∶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大者如手掌,甚者遍身有癢有腫,無定色。有白丹者,肉中腫起,癢而復痛,微虛,腫如吹狀,癮疹起也。有雞冠丹者,赤色而起,大者如連錢。小者如麻豆粒狀,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也,一名茱萸丹。有水丹者,由遍體熱起,遇水濕搏之結(jié)丹,晃晃黃赤色,如有水在皮中,喜著股及陰處。此雖小疾,不治令人至死。
升麻膏方
升麻 白薇(《肘后》作白蘞) 漏蘆 連翹 芒硝 黃芩(各二兩) 蛇銜 枳實(各三兩) 蒴 (四兩) 梔子(四十枚)
上十味微搗,以水三升,浸半日,以豬膏五升煎,令水氣盡,去滓,膏成敷上。諸丹皆用之,及熱瘡腫上,日三。(《經(jīng)心錄》無枳實,以治諸毒腫)。
升麻湯
治丹毒方。
升麻 漏蘆 芒硝(各二兩) 黃芩(三兩) 蒴 (五兩) 梔子(二十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浸良久,煮取七升冷,以故帛染汁拓諸丹毒上,常令其濕,拓后須服飲并漏蘆湯方,并見前癰腫條中,服之立瘥。(《短劇》用治丹疹,赤毒腫)。
丹方∶
水苔 生蛇銜 生地黃 生菘菜(即蕓苔) 蒴 菜 慎火草 五葉藤 豆葉 浮萍
以上取一味,單搗涂之。
大黃 梔子 黃芩 芒硝
以上取一味,下水和用。
上十三味或搗成末,單用一味立瘥。
又方 凡天下極冷,無過于藻菜,但有患熱毒腫并丹等,取渠中藻菜細切,熟搗敷之,濃三分,干即易。
治諸丹神驗方∶
以蕓薹菜熟搗,濃封之,隨手即消。余熱氣未愈,但三日內(nèi)封之,瘥止??v干亦封之不歇,以絕本。余以貞觀七年三月八日于內(nèi)江縣飲多,至夜睡中覺四體骨肉疼痛,至曉頭痛目眩,額左角上如彈丸大腫痛,手不得近,至午時至右角,至夜諸處皆到,目遂閉合不得開,幾致殞斃,縣令周公以種種藥治不瘥,經(jīng)七日余,自處此方,其驗如神,故疏之以傳來世云耳。
治五色油丹方(俗云油腫,若犯者多致死,不可輕之)∶
縛母豬枕頭臥,甚良。
又方 牛屎涂之,干即易。
治赤流腫丹毒方∶
取榆根白皮為末,雞子白和敷。(《翼方》又用雞子白和蒲席灰敷)。
又方 搗大麻子,水和敷之。
又方 煎羊脂摩之,得青羊脂最良。(《集驗》云∶治人面目身體卒赤黑丹起,如疥狀,不治日劇遍身,即殺人也)。
治小兒丹毒方∶
搗馬齒莧一握,取汁飲,以滓敷上。
又方 搗赤小豆五合,水和取汁,飲一合良。滓涂五心。
又方 濃煮大豆汁涂之良,瘥后亦無瘢痕。
又方 臘月豬脂,和釜下土敷之,干即易。
治小兒五色丹方∶
用豬槽下爛泥敷之,干即易(《集驗》治卒赤黑丹)。
又方 搗蒴 葉敷之。
又方 服黃龍湯二合,并敷患上佳。
治小兒白丹方∶
燒豬屎灰,以雞子白和敷之良。
治小兒赤丹方∶
搗蕓薹葉,汁服三合。滓敷上良(《翼》云∶蕓薹末以雞子白和涂之)。
治小兒赤丹斑駁者方∶
以唾和胡粉,從外向內(nèi)敷之。
又方 銅鐵屎,以豬脂和敷之。
又方 以屋塵,臘月豬脂和敷之。
治小兒火丹赤如朱,走皮中方∶以醋和豉研敷之。
又方 鯉魚血敷之,良。
又方 搗荏子敷之。
又方 豬屎水和,絞取汁,服少許良。
治小兒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癢或腫方∶
赤小豆二升為末,以雞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即易便瘥。一切丹并用此方皆瘥。
又方 生麻油涂之。
治小兒骨火丹,其瘡見骨方∶
搗大小蒜,濃敷之,著足踝者是。
治小兒殃火丹毒,著兩脅及腋下者方∶
用伏龍肝為末,油和敷之,干則易。若入腹及陰,以慎火草取汁用之。
治小兒尿灶丹,初從兩股起及臍間,走入陰頭,皆赤色者方∶
桑白皮切二升,以水二升,煮取汁,浴之良。
又方 燒李根為灰,以田中流水和,敷之良。
治小兒朱田火丹,病一日一夜即成瘡,先從背起,漸至遍身,如棗大正赤色者方。
濃煮棘根汁洗之。已成瘡者,赤小豆末敷之。未成瘡者,雞子白和小豆末,敷之。
治小兒天灶火丹,病自髀間起,小兒未滿百日,陰頭赤腫血出方∶
伏龍肝搗末,以雞子白和敷之,日三良。
又方 鯽魚肉(銼五合) 赤小豆末(三合)
上二味和搗,少水和,敷之良。
治小兒野火丹,病通身皆赤者方∶
用油涂之。
治小兒茱萸丹,病初從背起,遍身如細纈,一宿成瘡者方∶
用赤小豆為末,以粉之。如未成瘡者,雞子白和敷之。
治小兒廢灶火丹,初從足趺起,正赤色者方∶
以棗根煮汁,沐浴五六度良。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xiàn)陜西銅川市耀州區(qū))人,唐代醫(yī)藥學家,被后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jīng)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yī)書,研究古人醫(y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yè),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yī)療經(jīng)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