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漏第一
唐代:孫思邈
(論一首 方八十三首 灸法十六首)
論曰∶夫九漏之為病,皆寒熱瘰 在于頸腋者,何氣使生?此皆鼠 寒熱之毒瓦斯,堤留于脈而不去者也。鼠 之本,皆根在于臟,其末上出于頸腋之下,其浮于脈中,而未著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去之奈何?曰∶請從其末,引其本,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已。決其死生,奈何?曰∶反其目,視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赤脈不下貫瞳子者,可治也。
凡項邊、腋下先作瘰 者,欲作漏也。宜禁五辛酒面,及諸熱食。凡漏有似石癰累累然作子,有核在兩頸及腋下,不痛不熱,治者皆練石散敷其外,內服五香連翹湯下之。(二方并見二十二卷癰疽門)。已潰者治如癰法。諸漏結核未破者,火針針使著核結中,無不瘥者。何謂九漏?一曰野狼漏,二曰鼠漏,三曰螻蛄漏,四曰蜂漏,五曰蚍蜉漏,六曰蠐螬漏,七曰浮沮漏,八曰瘰 漏,九曰轉脈漏。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陜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后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