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脈大法第一
唐代:孫思邈
論曰∶夫脈者,醫(yī)之大業(yè)也。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yī)者哉。是以古之哲醫(yī),寤寐俯仰,不與常人同域,造次必于醫(yī),顛沛必于醫(yī),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濟眾,可以根據(jù)憑。
若與常人混其波瀾,則庶事墮壞,使夫物類將何仰焉。由是言之,學(xué)人必當(dāng)屏棄俗情,凝心于此經(jīng)曰∶診脈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jīng)脈未盛,絡(luò)脈調(diào)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可以此參伍,決生死之分也。
又曰∶平脈者,皆于平旦。先診寸口,初重指切骨,定畢便漸舉指,與皮毛相得,于輕重之間,隨人強弱肥瘦,以意消息進退舉按之宜。稱其浮沉諸類應(yīng)于四時五行,與人五臟相應(yīng),輕重相薄,尋狀論寒暑得失。
凡人稟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流動,亦各隨其性情,故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呼吸定息之間復(fù)一至,合為五至,此為平和中適者也。春秋日夜正等,無余分時也。其余日則其呼而脈至多,吸而脈至少,或吸而脈至多,呼而脈至少,此則不同,如冬夏日夜長短之異也。凡氣脈呼吸法,晝夜變通效四時。然于呼吸定息應(yīng)五至之限,無有虧僻,猶晷刻與四時有長短,而歲功日數(shù)無遺也。若人有羸有壯,其呼吸雖相壓遏,而晝夜息度隨其漏刻,是謂∶呼吸象晝夜,變通效四時。
夫診脈,當(dāng)以意先自消息,壓取病患呼吸以自同,而后察其脈數(shù),計于定息之限,五至者為平人,若有盈縮,尋狀論病源之所宣也。
問曰∶何為三部脈?答曰∶寸、關(guān)、尺也。凡人修短不同,其形各異,有尺寸分三關(guān)之法,從肘腕中橫紋至掌魚際后紋,卻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謂尺。從魚際后紋卻還度取十分之一,則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則寸口也。此處其骨自高,故云∶陰得尺內(nèi)有一寸,陽得寸內(nèi)九分,從寸口入?yún)s行六分為關(guān)分,從關(guān)分又入六分為尺分。
又曰∶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口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關(guān),陽出陰入以關(guān)為界,如天地人為三界,寸主射上焦頭及皮毛,竟手上部。關(guān)主射中焦腹及腰中部。尺主射下焦小腹至足下部。此為三部法,象三才天地人,頭腹足為三元也。夫十二經(jīng)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候者,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其身,漏水下百刻,榮衛(wèi)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故五十度而復(fù)會于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人有三百六十脈,法三百六十日也。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xiàn)陜西銅川市耀州區(qū))人,唐代醫(yī)藥學(xué)家,被后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jīng)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yī)書,研究古人醫(y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yè),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yī)療經(jīng)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