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三陰三陽穴流注法第二(上)
唐代:孫思邈
凡孔穴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輸。所過為源。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灸刺大法∶春取滎。夏取輸。季夏取經。秋取合。冬取井。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于魚際為滎,注于大泉為輸,過于列缺為源,行于經渠為經,入于尺澤為合。
心,出于中沖為井,心包絡脈也。流于勞宮為滎,注于大陵為輸,過于內關為源,行于間使為經,入于曲澤為合。
又心,出于少沖為井,手少陰脈也。流于少府為滎,注于神門為輸,過于通里為源,行于靈道為經,入于少海為合。
大腸,出于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于二間為滎,注于三間為輸,過于合谷為源,行于陽溪為經,入于曲池為合。
三焦,出于關沖為井,手少陽脈也。流于液門為滎,注于中渚為輸,過于陽池為源,行于支溝為經,入于天井為合。
小腸,出于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于前谷為滎,注于后溪為輸,過于腕骨為源,行于陽谷為經,入于小海為合。

孫思邈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陜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后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