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具篇
唐代:李筌
經(jīng)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人所不見謂之九地,見所不及謂之九天。禽滑厘問墨翟守城之具,墨翟荅以六十六事,皆繁冗不便於用,其後韋孝寬守晉州、王[人品]守臺城,皆約封胡子技巧之術(shù),古法非不妙,然非今之用也。今述便於用者,如左方浚隍深開濠塹也。
增城、增修樓櫓也。
懸門、懸木板以為重門。
突門於城中,對敵營,自鑿城內(nèi)為暗門,多少臨時,令厚五六寸勿穿,或於中夜,或於敵初來、營列未定;精騎從突門躍出,擊其無備,襲其不意。
涂門,以泥涂門扇,厚五寸備火,又云涂棧,以泥門上木棧棚也。
積石、積炮石,大小隨事。
轉(zhuǎn)關(guān)橋一梁為橋梁,端著橫栝,拔去栝橋轉(zhuǎn)關(guān),人馬不得渡,皆傾水中。秦用此橋,以殺燕丹。
鑿門為敵所逼,先自鑿門為數(shù)十孔,出強(qiáng)弩射之,長矛刺之。
積木備壘,本木長五尺、徑一尺小,或六七寸,拋下打賊。
積石備壘於城上,不計大小,以多為妙,充拋石。
樓櫓城上建堠樓,以板為之跳出,出為樓櫓。
笓籬戰(zhàn)格於女墻上,挑出去墻三尺,內(nèi)著橫括,前端安轄,以荊柳編之,長一丈、闊五尺,懸于椽端,用遮矢石。
布幔,以復(fù)布為幔,以弱竿橫掛於女墻外,去墻七八尺,折拋石之勢,則矢不復(fù)及墻。
木弩,以楊柘桑為弩,可長一丈二尺,中徑七寸,兩稍三寸,以絞車張之,發(fā)如雷吼,以敗隊卒。
燕尾炬,縛葦草為炬,尾分為兩岐,如燕尾狀,以油蠟灌之,加火從城上墮下,使騎木驢而燒之。
松明炬,以松木燒之,鐵索墜下,巡城點昭,恐?jǐn)橙顺顺嵌稀?/p>
脂油燭炬,然燈秉燭於城中四沖、要路、門戶,晨夜不得絕明,以備非常。
行燱常熔鐵汁鑪,昇於城上,以灑敵人,土瓶盛汁,拋之,敵攻城不覺。
游火鐵筐,盛火加脂蠟,鐵索懸墜城下,燒孔穴掘城之人。
灰雜糠[米比],因風(fēng)於城上擲之,以瞇敵人之目,因以鐵汁灑之,又云:瞇目,因風(fēng)以[米比]糠灰擲之,使不得視。
連挺如打禾枷狀,打女墻上城敵人。
叉竿如槍刃,布兩歧,用叉飛云梯上人。
鉤竿有槍,兩邊有曲鉤,可以鉤物。
天井,敵攻城為地道,來反自於地道,上直下穿井邀之,積薪井中,加火熏之,自然焦灼。
油囊盛水於城上,擲出,火車中囊敗,火滅。
地聽於城中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令人頭覆戴新甕於井中坐聽,則城外五百步之內(nèi)有掘城道者,并聞於甕中,辯方所遠(yuǎn)近。
鐵菱,狀如蒺藜,要路水中著之,以刺人馬之足。
陷馬坑,坑長五尺、闊一尺、深三尺,坑中埋鹿角、竹簽,其坑十字相連,狀如鉤鎖,復(fù)以[艸芻]草葦木加土種草實,令生苗蒙覆其上,軍城營壘要路設(shè)之。
拒馬槍,以木徑二尺,長短隨事,十字鑿孔,縱橫安括,長一丈,銳其端,可以塞城門要道,人馬不得奔前。
木柵為敵所逼,不及筑城壘,或山河險隘多石少土,不任版筑,且建木為柵,方圓高下,隨事深淺,埋木根重復(fù),彌縫其闕,內(nèi)量長短,為閣道立外柱,外重長出四尺為女墻,皆泥涂之內(nèi)七寸,又立閣道內(nèi)柱,上布板為棧立闌干竹於柵上,懸門擁墻,濠塹拒馬,一如城壘法。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