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膝風
明代:薛己
鶴膝風者,其腿漸細,其膝愈粗,狀如鶴膝,是以名之。此因稟腎經不足,外邪所乘而患之,初則膝內作痛,外色不變,伸屈艱難。若一二月間, 腫色赤而作膿者,可治;腫硬色白而不作膿者,難治。初起者,用大防風湯為主,佐以益氣養榮湯。膿成者,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大防風湯,切勿用十宣、流氣等藥。若不潰不斂,或發熱等癥者,須調補脾胃為善,否則必變敗癥矣。
一小兒九歲,患此作痛,用蔥熨法及大防風湯,腫起色赤,用仙方活命飲、補中益氣湯間服,腫漸消;又以獨活寄生湯與補中益氣湯間服;二三日,用蔥熨一次,至兩月余而消。
一小兒患此,大潰不斂,體倦食少,口干發熱,日晡尤甚,此脾氣虛甚也,用補中益氣湯五劑,以補元氣,乃用大防風湯一劑,以治其瘡,如是月余,諸癥悉退,遂用十全大補湯,佐以大防風湯而斂。
一小兒患此,潰而不斂,不時寒熱,小便赤澀,此血氣虛也,用十全大補湯加麥門冬、五味,諸癥頓退,乃去桂,令常服;佐以和血定痛丸而愈。
一女子左腿作痛,服流氣飲之類,左膝腫硬,頭暈吐痰,余謂此鶴膝風也,其脈弦數而無力,乃稟賦肝脾腎三經之癥,此形氣病氣俱虛者,當先調脾胃為主。不信,仍攻邪氣,諸癥蜂起,余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干姜、肉桂,脾氣稍健,又用異功散、八珍湯而潰;卻間服大防風湯、地黃丸而痊。
一小兒兩膝漸腫,敷服皆消毒之藥,足頸赤腫,此稟父腎氣不足,用地黃丸、八珍湯而消。若用流氣、敗毒等藥,必致不起。
大防風湯 治鶴膝風,腫痛不消,或潰而不斂。
附子(炮) 牛膝(酒炒。各一錢) 白術 羌活 人參 防風(各二錢) 杜仲(去皮姜制) 川芎 肉桂(去皮) 黃 (炒) 熟地黃(自制) 芍藥(炒。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上每服三五錢,水煎,仍量兒大小用之。
益氣養榮湯 治氣血虛弱,四肢頸項等處患腫,不問腫潰,日久不斂,俱宜服之。
人參 茯苓 陳皮 貝母 香附(炒) 當歸(酒洗) 川芎 黃(炒) 熟地黃(自制) 芍藥(炒。各一錢) 甘草(炙) 桔梗(各五分) 白術(炒) 柴胡(六分)
上每服二三錢,姜水煎。
獨活寄生湯
獨活 桑寄生 杜仲(炒) 細辛 牛膝(酒炒去土) 秦艽 茯苓 白芍藥 桂心 川芎 防風 甘草人參 熟地黃 當歸(各等分)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空心,乳母同服。
八珍湯(方見發熱不止)
十全大補湯(方見便癰)
補中益氣湯(方見肌肉不生)
和血定痛丸
蔥熨法(二方見流注)
薛己
薛己,字新甫,號立齋,明代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約生活于公元1486~1558年。薛己幼承家學,得父薛鎧之傳。早年即以外科聞名,后通擅各科,在學術上能旁通諸家。正德年間,選為御醫,擢太醫院判。嘉靖初,為太醫院使,后因事告歸。當時醫界承元代遺風,重視降火,有的醫者動輒恣用寒涼之劑克伐生氣,對此流弊,薛己提出責疑:“世以脾虛誤為腎虛,輒用黃柏、知母之類,反傷胃中生氣,害人多矣。”于是援引經旨,致力著述,潛心研究,立一家之言,重視甘溫以升發脾胃之陽氣,臨證注重脾與腎、命之辨證,治療用藥以溫補著稱,對后世醫家之溫養理虛,頗多啟發。著有《內科摘要》《外科發揮》《外科樞要》《外科心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