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癰(謂陰囊患癰)
明代:薛己
囊癰屬肝經濕熱,或稟胎肝熱所致。初起腫痛,小便赤澀者,濕熱壅滯也,先用龍膽瀉肝湯,如不消,用仙方活命飲。若腫痛數日不止,欲作膿也,用托里消毒散。若腫未潰而小便不利者,毒瓦斯壅滯也,當分利之。膿已成而小便不利,毒瓦斯未解也,當針泄之。膿出而反痛者,氣血虛也,當補益之。若元氣無虧,雖陰囊悉潰,睪丸懸露,亦不為害。若乳母恚怒,令兒患此者,加味逍遙散。肝經氣血虛者,八珍散加味,柴胡、山梔,俱加漏蘆,子母并服。
一小兒小便澀滯,腫痛寒熱,此肝經濕熱也,用龍膽瀉肝湯而消。但內熱倦怠,此兼脾氣虛弱也,用四君子加柴胡、山梔、芎、歸而愈。
一小兒腫痛寒熱,用克伐之藥,不能成膿;用托里清肝散而膿潰;用托里散而瘡斂。后寒熱如瘧,小便閉塞,用小柴胡湯加山梔、龍膽草、車前子而愈。
一小兒患此,大潰痛甚,煩躁飲冷,此余毒尚在,與活命飲二劑,腫痛頓退;又用四君、柴胡、山梔四劑,諸癥悉退,及托里散而痊。
一小兒陰囊赤腫作痛,針而膿出頓安,忽發熱作渴,此邪氣去而真氣虛也,用圣愈湯及八味、柴胡、山梔,將愈。
因乳母恚怒復作,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與母服,其兒頓愈。
一小兒陰囊每患赤腫,必因其母恚怒及飲酒而發,余審其因怒,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飲酒,用加味清胃散加干葛、神曲,與母服之,其兒隨愈。
一小兒陰腫,小便赤澀,此稟肝經有熱也,用加味小柴胡加漏蘆與母服,子日飲數滴,四劑而愈。
一小兒患此,腫硬不消,發熱作痛,大便不實,飲食無味,此消導過多而脾胃傷也,先用異功散數劑,元氣漸復;
又用托里散加柴胡、山梔而膿成,針之膿出,發熱惡寒,此血氣俱虛也;用大補湯加柴胡、山梔,寒熱頓止,又數劑而漸愈。后因勞,發熱腫痛,用益氣湯、托里散,瘡口漸斂而愈。
一小兒十六歲患此,膿清晡熱,遺精盜汗,此稟元氣虛甚也,用大補湯、地黃丸料各二十余劑,元氣稍復,又各三十余劑,汗止熱退。犯房事患處頓黯,昏憒吃逆,手足并冷,此脾氣虛寒之惡癥,用獨參湯四劑而蘇,用大補湯加干姜四分,陽氣漸復,乃去干姜,又二十余劑而痊。
一小兒患此,潰而腫硬不消,服敗毒散,敷寒涼藥,肌肉不生,瘡口開張,膿清色黯,自汗,余謂非補脾則肌肉不生。彼欲速效,乃外用生肌散反助其邪,致生瘀肉,填塞瘡口,半載不愈。余用異功散加當歸、黃 三十余劑,又用托里散、隔蒜灸而愈。
一小兒囊癰出血,久不愈,左頰色青赤,此心肝二經風熱而血不歸經也,先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清肝熱、滋腎水而血止,用托里散而瘡愈。
一小兒患前癥,膿清發熱,久而不斂,左頰青、兩頤赤。余謂稟肝腎陰虛而兩位青赤,脾胃氣虛而膿清不斂,當補足三陰為善。不悟,泛用雜藥,后果歿。
一小兒患前癥久不愈,面色皎白,左頰為甚。余謂∶前癥屬肝木,面白屬肺金,左頰屬肝經,乃金來克木為賊邪,況小便如淋,乃肝腎二經氣絕也,辭不治。后果歿于金旺之日。蓋肝為腎之子,腎為肝之母,設預為調補腎水,必不致于危也。
托里清肝散
人參 黃 (炒) 當歸 川芎 芍藥(炒) 白術 茯苓 金銀花 白芷(炒) 甘草(炒) 連翹 柴胡(各七分) 山梔(四分)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錢氏蚯蚓散 治腎子腫硬,先用蔥椒湯煎洗,次以干蚯蚓糞,津唾調敷,須避風冷濕地。
世傳治小兒陰囊腫大,用甘草煎濃汁,調蚯蚓糞涂之,立效。
山藥膏 治兩拗及小腹腫痛或癢,用山藥研爛頻敷患處,干則易之。
補中益氣湯(方見肌肉不生)
異功散(方見用敗毒之藥)
八珍湯
加味逍遙散(二方見發熱不止)
活命飲
托里散(二方見熱毒瘡瘍)
加味小柴胡湯(方見熱毒瘰 )
圣愈湯(方見出血不止)
十全大補湯(方見便癰)
加味清胃散
四君子湯(二方見腹癰)
地黃丸(方見作渴不止)
薛己
薛己,字新甫,號立齋,明代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約生活于公元1486~1558年。薛己幼承家學,得父薛鎧之傳。早年即以外科聞名,后通擅各科,在學術上能旁通諸家。正德年間,選為御醫,擢太醫院判。嘉靖初,為太醫院使,后因事告歸。當時醫界承元代遺風,重視降火,有的醫者動輒恣用寒涼之劑克伐生氣,對此流弊,薛己提出責疑:“世以脾虛誤為腎虛,輒用黃柏、知母之類,反傷胃中生氣,害人多矣?!庇谑窃浿?,致力著述,潛心研究,立一家之言,重視甘溫以升發脾胃之陽氣,臨證注重脾與腎、命之辨證,治療用藥以溫補著稱,對后世醫家之溫養理虛,頗多啟發。著有《內科摘要》《外科發揮》《外科樞要》《外科心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