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屑
宋代:蘇頌
玉屑(圖缺),按《本經》,玉泉生藍田山谷,玉屑生藍田。陶隱居注云∶好玉出藍田及南陽徐善亭部界中,日南、盧容水中,外國于闐、疏勒諸處皆善。今藍田、南陽、日南、不聞有玉,禮器及乘輿服御多是于闐國玉。晉金州防御判官平居誨,天福中為鴻臚卿張鄴使于闐,判官回作《行程記》,載其國采玉之地云∶玉河在于闐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闐界牛頭山,乃疏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東三十里;二曰綠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三曰烏玉河,在綠玉河西七里。其源雖一,而其玉隨地而變,故其色不同。每歲五、六月大水暴漲,則玉隨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謂之撈玉。其國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輒至河濱者,故其國中器用服飾,往往用玉。今中國所有,多自彼來耳。陶隱居云∶玉泉是玉之精華,白者質色明澈,可消之為水,故名玉泉。
世人無復的識者,惟通呼為玉爾。玉屑是以玉為屑,非應別是一物。《仙經》服 玉,有搗如米粒,乃以苦酒輩,消令如泥,亦有合為漿者。蘇恭云∶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以仙室池中者為上。其以法化為玉漿者,功劣于自然泉液也。餌玉當以消作水者為佳。又屑如麻豆服之,取其精潤臟腑,滓穢當完出。若為粉服之,即使人淋壅。《周禮》玉府王齊,則供食玉。
鄭康成注云∶玉是陽精之純者,食之以御水氣,王齊當食玉屑。《正義》云∶玉屑研之乃可食,然則玉泉今固無有,玉屑醫方亦稀用。祥符中,先帝嘗令工人碎玉如米豆粒,制作皆如陶、蘇之說,然亦不聞以供膳餌。其云研之乃食,如此恐非益人,誠不可輕服也,方書中面膏,有用玉屑者,此恐是研粉之乃可用,既非服餌用之,亦不害也。書傳載玉之色曰∶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截肪,黑如純漆,謂之玉符。而青玉獨無說焉。又其質溫潤而澤,其聲清越以長,所以為貴也。今五色玉,清白者常有,黑者時有,黃、赤者絕無,雖禮之六器,亦不能得其真。今儀州出一種石,如蒸栗色,彼人謂之栗玉,或云亦黃玉之類,但少潤澤,又聲不清越,為不及耳。然服玉食玉,惟貴純白,它色亦不取焉。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