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
宋代:蘇頌
食鹽,舊不著所出州郡。陶隱居云∶有東海、北海鹽及河?xùn)|鹽池,梁、益有鹽井,交廣有南海鹽,西羌有山鹽,胡中有木鹽,而色類不同,以河?xùn)|者為勝。河?xùn)|鹽,今解州、安邑兩池所種鹽,最為精好是也。又有并州兩監(jiān)末鹽。乃刮堿(音減)煎煉,不甚佳。其堿蓋下品所著鹵堿,生河?xùn)|鹽池者,謂此也。下品又有大鹽,生邯鄲及河?xùn)|池澤。蘇恭云∶大鹽即河?xùn)|印鹽,人之常食者,形粗于末鹽,乃似今解鹽也。解人取鹽,于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臨南風(fēng)急,則宿昔成鹽滿畦,彼人謂之種鹽。東海、北海、南海鹽者,今滄、密、楚、秀、溫、臺(tái)、明、泉、福、廣、瓊、化諸州,官場煮海水作之,以給民食者,又謂之澤鹽,醫(yī)方所謂海鹽是也。其煮鹽之器,漢謂之牢盆,今或鼓鐵為之,或編竹為之,上下周以蜃灰,廣丈深尺,平底,置于灶背,謂之鹽盤。《南越志》所謂織篾為鼎,和以牡蠣是也。然后于海濱掘地為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又積沙于其上。每潮汐沖沙,鹵堿淋于坑中。水退則以火炬照之,鹵氣沖火皆滅。因取海鹵注盤中煎之,頃刻而就。管子曰∶齊有渠展之鹽,伐菹薪煮海水征積之,十月始生,至于正月成三萬是也。菹薪謂以茅菹然火也。梁、益鹽井者,今歸州及西川諸郡,皆有鹽井,汲其水以煎作鹽,如煮海之法,但以食彼方之民耳。西羌山鹽,胡中木鹽者,即下條云光明鹽,生鹽州。下品有戎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者是也。然羌胡之鹽,種類自多。陶注又云∶虜中鹽有九種,白鹽、食鹽常食者。黑鹽、柔鹽、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之類,今人不能遍識(shí)。醫(yī)家治眼及補(bǔ)下藥多用青鹽,疑此即戎鹽。而《本經(jīng)》云∶北海青,南海赤。今青鹽從西羌來者,形塊方棱,明瑩而青黑色,最奇。北胡來者,作大塊,而不光瑩,又多孔竅,若蜂窠狀,色亦淺于西鹽,彼人謂之鹽枕,入藥差劣。北胡又有一種鹽,作片屑,如碎白石,彼人亦謂之青鹽,緘封于匣中,與鹽枕并作禮贄,不知是何色類。又階州出一種石鹽,生山石中,不由煎煉,自然成鹽,色甚明瑩,彼人甚貴之,云即光明鹽也。醫(yī)方所不用,故不能盡分別也。又通、泰、海州,并有停戶刮堿煎鹽輸官,如并州末鹽之類,以供給江湖,極為饒衍,其味乃優(yōu)于并州末鹽也。濱州亦有人戶煎煉草土鹽,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藥,但可啖馬耳。又下有綠鹽條云∶以光明鹽、 砂、赤銅屑釀之為塊,綠色,真者出焉耆國水中石下取之,狀若扁青、空青,今不聞識(shí)此者,醫(yī)方亦不用。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治霍亂鹽湯方云∶元和十一年十月,得干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許,氣即絕。河南房偉傳此湯,入口即吐,絕氣復(fù)通。其法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溫和服之,少頃吐下即愈。劉禹錫《傳信方》,著崔中丞煉鹽黑丸方∶鹽一升,搗末,內(nèi)粗瓷瓶中實(shí),筑泥頭訖,初以火燒,漸漸加炭火,勿令瓶破,候赤徹,鹽如水汁,即去火,其鹽冷即凝,破瓶取之。
豉一升熬焦,桃仁一大兩,和麩熬令熟,巴豆二大兩,去心膜,紙中熬令油出,須生熟得所,熟即少力,生又損人,四物各用研搗成熟藥,秤量蜜和丸如梧子,每服三丸,皆平旦時(shí)服。天行時(shí)氣,豉汁及茶下并得。服后多吃茶汁行藥力。心痛,酒下,入口便止。血痢,飲下,初變水痢,后便止。鬼瘧,茶飲下。骨熱,白蜜湯下。忌冷漿水。合藥久,則丸稍加令大。凡服藥后吐痢,勿怪。服藥一日,忌口兩日。吐痢若多,即煎黃連汁服止之。平旦服藥,至小食時(shí)以來,不吐痢者,或遇殺藥人,即更服一、兩丸投之。其藥,冬中合,臘月尤佳。
瓷合子中盛貯,以臘紙封之,勿令泄氣。清河崔能云∶合得一劑,可救百人。天行時(shí)氣,卒急覓諸藥不得,又恐過時(shí),或在道途,或在村落,無諸藥可求,但將此藥一刀圭,即敵大黃、樸硝數(shù)兩,曾試有效。宜行于閭里間,及所使輩。
小兒、女子不可服,多被攪作耳。唐方又有藥鹽法,出于張文仲。唐之大夫多作之。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qū))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xué)家、天文機(jī)械制造家、藥物學(xué)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xué),于經(jīng)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jīng)、本草、訓(xùn)詁、律呂等學(xué)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xiàn)是對科學(xué)技術(shù)方面,特別是醫(yī)藥學(xué)和天文學(xué)方面的突出貢獻(xiàn)。他領(lǐng)導(dǎo)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yùn)儀象臺(tái)”,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jì)最偉大的博物學(xué)家和科學(xué)家之一”。著有《圖經(jīng)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jì)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