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
宋代:蘇頌
黃連(圖缺),生巫陽川谷及蜀郡泰山,今江、湖、荊、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為勝,施、黔者次之。苗高一尺以來,葉似甘菊,四月開花黃色,六月結實似芹子,色亦黃。二月、八月采根用。生江左者根若連珠,其苗經冬不凋,葉如小雉尾草,正月開花,作細穗,淡白微黃色,六、七月根緊始堪采。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胡洽方載九盞湯,主下痢,不問冷熱赤白,谷滯休息久下,悉主之。以黃連長三寸三十枚,秤重一兩半,龍骨如棋子四枚,重四分,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兩半,膠一兩半,并切。先以水五合,著銅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著生土上,沸止,又上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內諸藥著火上,沸輒下,著土上,沸止又復,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頓服,即止。又香連丸,亦主下痢,近世盛行其法,以宣連、青木香分兩停,同搗篩,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飲下二、三十丸,日再,如神。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作丸。此方本出李絳《兵部手集方》,嬰孺用之亦效。又治目方,用黃連多矣。而羊肝丸尤奇異,取黃連末一大兩,白羊子肝一具,去膜,同于砂盆內研令極細,眾手捻為丸如梧子,每食心暖漿水吞二七枚,連作五劑,瘥。但是諸眼目疾及障翳青盲,皆主之。禁食豬肉及冷水。劉禹錫云∶有崔承元者,因官治一死罪囚出活之,囚后數年以病自致死。一旦崔為內障所苦,喪明,逾年后,半夜嘆息,獨坐時,聞階除間悉 之聲,崔問為誰?曰∶是昔所蒙活者囚,今故報恩至此,遂以此方告訖而沒。崔依此合服,不數月,眼復明,因傳此方于世。又今醫家洗眼湯,以當歸、芍藥、黃連等分停,細切,以雪水或甜水煎濃汁,乘熱洗,冷即再溫洗,甚益眼目。但是風毒、赤目、花翳等,皆可用之。其說云∶凡眼目之病,皆以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即行,故乘熱洗之,用者無不神效。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