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
宋代:蘇頌
生姜(圖缺),生犍為山谷及荊州、揚州,今處處有之,以漢、溫、池州者為良。苗高二、三尺;葉似箭竹葉而長,兩兩相對;苗青;根黃;無花實。秋采根,于長流水洗過,日曬為干姜。漢州干姜法∶以水淹姜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暴之,令干,釀于甕中,三日乃成也。近世方有主脾胃虛冷,不下食,積久羸弱成瘵者,以溫州白干姜一物,漿水煮,令透心潤濕,取出焙干,搗篩,陳廩米煮粥飲,丸如梧子,一服三、五十枚,湯使任用,其效如神。又《千金方》主痰 ,以姜附湯治之。取生姜八兩,附子生用四兩,中破之,二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亦主卒風。禁豬肉、冷水。崔元亮《集驗方》載敕賜姜茶治痢方,以生姜切如麻粒大,和好茶一、兩碗,呷,任意,便瘥。若是熱痢,即留姜皮,冷即去皮大妙。劉禹錫《傳信方》,李亞治一切嗽,及上氣者,用干姜,須是合州至好者。
皂莢炮去皮子,取肥大無孔者,桂心紫色辛辣者,削去皮,三物并,別搗,下篩了。各秤等分多少,任意和合后,更搗篩一遍,煉白蜜和搜,又搗一、二千杵。每飲服三丸,丸稍加大如梧子,不限食之先后。嗽發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蔥、油、咸、腥熱面,其效如神。劉在淮南與李同幕府,李每與人藥,而不出方,或譏其吝。李乃情話曰∶凡人患嗽多進冷藥,若見此方用藥熱燥,即不肯服,故但出藥,多效。試之信然。李卿換白發方云∶刮老生姜皮一大升,于鐺中以文武火煎之,不得令過沸,其鐺惟得多油膩者尤佳,更不須洗刷,便以姜皮置鐺中,密固濟,勿令通氣。令一精細人守之,地色未分便,須煎之緩緩,不得令火急。如其人稍疲,即換人看火,一復時即成,置于瓷缽中,極研之。李云∶雖曰一復時,若火候勻即至日西藥成矣。使時先以小物點取如麻子大,先于白須下點藥訖,然后拔之。再拔,以手指熟捻之,令入肉。第四日當有黑者生,神效。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