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
宋代:蘇頌
麻黃(圖缺),生晉地及河東,今近京多有之,以滎陽、中牟者為勝。苗春生,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以來,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微有麻黃氣,外紅皮,里仁子黑;根紫赤色。俗說有雌雄二種∶雌者于三月、四月內開花,六月內結子。雄者無花,不結子.至立秋后,收采其莖,陰干,令青;張仲景治傷寒有麻黃湯,及大、小青龍湯,皆用麻黃。治肺痿上氣,有射干麻黃湯、濃樸麻黃湯,皆大方也。古方湯用麻黃,皆先煮去沫,然后內諸藥。今用丸散者,皆不然也。《必效方》治天行一、二日者,麻黃一大兩,去節,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取強一升,先作熟湯浴淋頭百余碗,然后服粥,濃覆取汗,于夜最佳。《千金方》∶療傷寒,雪煎以麻黃十斤去節,杏仁四升去兩仁尖、皮熬,大黃一斤十三兩金色者,先以雪水五碩四斗,漬麻黃于東向灶釜中,三宿后,內大黃攪令調,以桑薪煮之,得二碩汁,去滓,復內釜中,又搗杏仁,內汁中,復煮之,可余六、七斗,絞去滓,置銅器中,更以雪水三斗,合煎令得二斗四升,藥成,丸如彈子.有病者,以沸白湯五合,研一丸,入湯中,適寒溫服之,立汗出。若不愈者,復服一丸。封藥,勿令泄也。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