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蔞
宋代:蘇頌
栝蔞(圖缺),生洪農山谷及山陰也,今所在有之。實名黃瓜,《詩》所謂果裸之實是也。根亦名白藥,皮黃肉白;三、四月內生苗,引藤蔓。葉如甜瓜葉作義,有細毛;七月開花,似葫蘆花,淺黃色;實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黃色。二月、八月采根,刮去皮,曝干,三十日成。其實有正圓者,有銳而長者,功用皆同。其根惟歲久入土深者佳。鹵地生者有毒。謹按栝蔞,主消渴。古方亦單用之。孫思邈作粉法∶深掘大根,濃削皮至白處,寸切之,水浸,一日一易,水經五日,取出爛搗,研,以絹袋盛之,澄濾,令極細如粉,去水,服方寸匕,日三、四服,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并宜卒患胸痹痛,取大實一枚,切,薤白半升,以白酒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方加半夏四兩,湯洗去滑,同煮服更善。又唐·崔元亮療箭鏃不出,搗根敷瘡,日三易,自出。又療時疾發(fā)黃,心狂煩熱悶,不認人者。
取大實一枚,黃者,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樸硝八分,合攪令消盡,分再服,便瘥。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qū))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y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