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骨脂
宋代:蘇頌
補骨脂(圖缺),生廣南諸州及波斯國,今嶺外山 間多有之,不及蕃舶者佳。
莖高三、四尺,葉似薄荷,花微紫色,實如麻子圓扁而黑。九月采,或云胡韭子也。胡人呼若婆固脂,故別名破故紙。今人多以胡桃合服。此法出于唐·鄭相國自敘云∶予為南海節度,年七十有五,越地卑濕,傷于內外,眾疾俱作,陽氣衰絕,服乳石補益之藥,百端不應。元和七年,有訶陵國舶主,李摩訶,知予病狀,遂傳此方并藥。予初疑而未服,摩訶稽顙固請,遂服之,經七、八日而覺應驗,自爾常服,其功神驗。十年二月,罷郡歸京,錄方傳之。破故紙十兩,凈擇去皮洗過,搗篩令細,用胡桃瓤二十兩,湯浸去皮,細研如泥,即入前末,更以好蜜和攪令勻如飴糖,盛于瓷器中,旦日以暖酒二合,調藥一匙服之,便以飯壓。如不飲人,以暖熟水調亦可服。彌久則延年益氣,悅心明目,補添筋骨。但禁食蕓臺、羊血,余無忌。此物本自外蕃隨海舶而來,非中華所有,蕃人呼為補骨鴟,語訛為破故紙為。《續傳信方》載其事。
其義頗詳,故并錄之。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