莨菪子
宋代:蘇頌
莨菪子(圖缺),生海濱川谷及雍州,今處處有之。苗莖高二、三尺許,葉似地黃、王不留行、紅藍等而三指闊;四月開花,紫色;苗、莢、莖有白毛;五月結實,有殼作罌子,狀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細,青白色,如米粒,一名天仙子。五月采子,陰干。謹按《本經》云∶莨菪性寒,后人多云大熱,而《史記》淳于意傳云∶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意飲以浪蕩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且不乳豈熱藥所治。又古方主卒癲狂,亦多單用莨菪,不知果性寒邪?《小品》載治癲狂方云∶取莨菪三升,作末,酒一升,漬數日出,搗之,以向汁和絞,去滓,湯上煎,令可丸,服如小豆三丸,日三。當覺口面急,頭中有蟲行,額及手足有赤色處,如此并是瘥候。未知再服,取盡,神良。又《篋中方》主腸風,莨菪煎。取莨菪實一升治之,曝干,搗篩,生姜半斤,取汁,二物相合銀鍋中,更以無灰酒二升,投之,上火煎令如稠餳,即旋投酒,度用酒可及五升以來,即止煎,令可丸,大如梧子。每旦酒飲通下三丸,增至五、七丸止。若丸時粘手,則菟絲粉襯隔煎熬,切戒火緊,則藥易焦而失力矣。初服微熱,勿怪。疾甚者,服過三日,當下利,疾去,利亦止,絕有效。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