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
宋代:蘇頌
仙茅(圖缺),生西域,及大庾嶺,今蜀川、江湖、兩浙諸州亦有之。葉青如茅而軟,復稍闊,面有縱理;又似棕櫚,至冬盡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梔子黃,不結實;其根獨莖而直,旁有短細根相附,肉黃白,外皮稍粗褐色。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衡山出者花碧,五月結黑子。謹按《續傳信方》敘仙茅云∶主五勞七傷,明目,益筋力,宣而復補。本西域道人所傳。開元元年婆羅門僧進此藥,明皇服之有效,當時禁方不傳。天寶之亂,方書流散,上都不空三藏始得此方,傳與李勉、司徒路嗣恭尚書、齊杭給事、張建封仆射服之,皆得力。路公久服金石無效,及得此藥,其益百倍。齊給事守縉云,日少氣力,風疹繼作,服之遂愈。八、九月時采得,竹刀子刮去黑皮,切如豆粒,米泔浸兩宿,陰干搗篩,熟蜜丸如梧子,每旦空肚酒飲任使下二十丸。禁食牛乳及黑牛肉,大減藥力也。《續傳信方》偽唐筠州刺史王顏所著,皆因國書編錄其方,當時盛行。故今江南但呼此藥為婆羅門參。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