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宋代:蘇頌
桂(圖缺)∶菌桂生交址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桂生桂陽。舊經載此三種之異,性味功用亦別。而《爾雅》但言“ ,木桂”一種。郭璞云∶南人呼桂,濃皮者,為木桂。蘇恭以謂牡桂,即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今嶺表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別者。舊說菌桂正圓如竹,有二、三重者,則今所謂筒桂也。筒、菌字近,或傳寫之誤耳?;蛟萍慈夤鹨?。牡桂,皮薄色黃少脂肉,氣如木蘭,味亦相類,削去皮,名桂心。
今所謂官桂,疑是此也。桂是半卷多脂者,今所謂板桂,疑是此也。今觀賓、宜、韶、欽諸州所圖上者,種類亦各不同,然皆題曰桂,無復別名。參考舊注,謂菌桂,葉似柿葉,中有三道紋,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筒,與今賓州所出者相類。牡桂,葉狹于菌桂而長數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與今宜州、韶州者相類。彼土人謂其皮為木蘭皮,肉為桂心。此又有黃、紫兩色,益可驗也。桂,葉如柏葉而澤黑,皮黃心赤;今欽州所出者,葉密而細,亦恐是其類,但不作柏葉形為疑耳。皮濃者名木桂,即板桂是也。蘇恭以牡桂與單名桂為一物,亦未可據。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蠻洞中,人家園圃亦有種者,移植于嶺北,則氣味殊少辛辣,固不堪入藥也。三月、四月生花,全類茱萸。九月結實,今人多以裝綴花果作筵具。其葉甚香,可用作飲香尤佳。二月、八月采皮;九月采花,并陰干,不可近火。中品又有天竺桂,云生西胡國,功用似桂,不過烈,今亦稀有,故但附于此。張仲景治傷寒用桂枝湯?!都滓医洝分侮幨懿“l痹內熨方,用醇酒二十斗,蜀椒一斗,干姜一斗,桂一斗,凡四物 咀,著清酒中,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皆并內酒中,置馬矢 中,善封涂,勿使泄氣,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復漬之,以盡其汁。每漬必 其日,乃出布綿,干之;并用滓與絮復布為巾,其布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即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于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炙巾以拭身 ,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熨也。又治 筋急,亦以白酒和桂涂之?!独m傳信方》造桂漿法∶夏月飲之,解煩渴,益氣消痰。桂末二大兩,白蜜一升,以水二斗,先煎取一斗,待冷,入新瓷瓶中;后下二物,攪二、三百轉令勻,先以油單一重覆上,加紙七重,以繩封之;每日去紙一重,七日開之,藥成,氣香味美,格韻絕高。今人亦多作,故并著其法。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