訶梨勒
宋代:蘇頌
訶梨勒(圖缺),生交、愛州,今嶺南皆有,而廣州最盛。株似木 花白,子似梔子青黃色;皮肉相著;七月、八月實熟時采。六路者佳,《嶺南異物志》云∶廣州法性寺佛殿前,有四、五十株,子極小,而味不澀,皆是六路。每歲州貢,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咸。每子熟時,有佳客至,則院僧煎湯以延之。其法用新摘訶子五枚,甘草一寸,皆碎破,汲木下井水同煎,色若新茶。今其寺謂之干明,舊木猶有六、七株,古井亦在。南海風俗尚貴此湯,然煎之不必盡如昔時之法也。訶梨勒主痢,《本經》不載。張仲景治氣痢,以訶梨勒十枚,面裹, 灰火中煨之,令面黃熟,去核,細研為末,和粥飲頓服。又長服方∶訶梨勒、陳桔皮、濃樸各三大兩,搗篩,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唐·劉禹錫《傳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法,用訶梨勒三枚,上好者兩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漿水一兩合服之,淡水亦得。若空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若血多,加三匕,皆效。又取其核入白蜜研,注目中,治風赤澀痛,神良。其子未熟時,風飄墮者,謂之隨風子,暴干收之,彼人尤珍貴,益小者益佳。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枚,殊勝。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