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燭
宋代:蘇頌
南燭(圖缺),《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云生高山,今惟江東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凌冬不凋;冬生紅子作穗;人家多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不拘時采其枝葉用,亦謂之南燭草木。謹按陶隱居《登真隱訣》載太極真人青精干石 飯法∶ (音迅)。 之為言飧也,謂以酒、蜜、藥草輩飧搜而暴之也。亦作 。凡內外諸書,并無此字,惟施于今飯之名耳。云其種是木而似草,故號南燭草木。一名猴藥,一名男續,一名后卓,一名惟那木,一名草木之王。生嵩高、少室抱犢雞頭山,江左吳越至多。土人名之曰猴菽,或曰染菽,粗與真名相仿佛也。此木至難長,初生三、四年,狀若菘菜之屬,亦頗似梔子,二三十年乃成大株,故曰木而似草也。凡有八名,各從其邦域所稱,而正號是南燭也。其子如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濃,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作飯法∶以生白粳米一斛五斗,更舂治,漸取一斛二斗。木葉五斤,燥者用三斤亦可,雜莖皮益嘉,煮取汁,極令清冷,以 米,米釋炊之。 即溲字也。今課其時月,從四月生新葉,至八月末,色皆深;九月至三月,用宿葉,色皆淺,可隨時進退其斤兩,寧小。多合采軟枝莖皮,于石臼中搗碎。假令四、五月中作,可用十許斤熟舂,以斛二斗湯漬染得一斛,以九斗淹斛二斗米。比來正爾用水漬一、二宿,不必隨湯煮漬米,令上可走蝦,周時乃漉而炊之。初漬米正作綠色,既得蒸便如紺,若一過汁漬,不得好色,亦可淘去,更以新汁漬之。灑 皆用此汁,當令飯作正青色乃止。向所余汁一斗,以共三過灑飯,預作高格曝令干,當三過蒸曝,每一燥輒以青汁搜令 耳。日可服二升,勿復血食。亦以填胃補髓,消滅三蟲。《上元寶經》曰∶子服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津,命不復殞。此之謂也。今茅山道士亦作此飯,或以寄遠。重蒸過食之,甚香甘也。孫思邈《千金月令》∶南燭煎益髭發及容顏,兼補暖方∶三月三日采葉并蕊子,入大凈瓶中干盛,以童子小便浸滿瓶,固濟其口,置閑處,經一周年,取開,每日一兩,次溫酒服之。每酒一盞,調煎一匙,極有效驗。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蘇頌好學,于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算法、地志、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