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并鋒翁脾陽虛寒濕內伏重用溫補治法
清代:程文囿
夏月伏陰在內,當于寒濕中求之。議以理中湯,溫理脾陽。服藥瀉止嘔減,舌苔少退。
此由脾陽向虧,卑監之土,易于釀濕,陽氣不足,寒自內生,既無外邪干之,本氣自能為病。今既投機,只可于方內增分兩,不必于方外求他味。其所以不驟加陰藥者,蓋恐肥人之病,慮虛其陽耳。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日光不到之處,恒多濕生,土之薄也。經又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陽健可冀運矣。昨方加增分兩有效,足見尚是病重藥輕,然當此盛暑參附大劑,服逾兩旬,病猶未卻,虛寒情狀,亦可畏矣。安心穩守,功到自成。
安波按∶華氏云,低窳濕處,必須以烈日曬之,此病是也。
程文囿
程杏軒出生世醫之家,少業儒,博學工詩,20歲開始研究醫學。24歲在巖寺行醫,診第一例病人為產后感邪,高熱不退的危重病人,杏軒辯證施治,不囿于“產后宜溫”之說,重用白虎湯合玉竹散清下,終使病愈。因此病名漸噪,到嘉道年間,學驗頗豐,而乃以內婦兒科見長,加之為人和藹,醫德高尚,求診接踵,醫名顯卓,時人謂:“有杏軒則活,五杏軒則死。”杏軒認為醫術蔑古則失之縱,泥古則失之拘,應以古人為師。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