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
清代:顧靖遠
腎附于脊之十四椎下。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系于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髓海。引經報使,用獨活、細辛、知母、桂。酉時氣血注于腎。
足少陰脈屬腎經,小指之下走足心,然谷之下內踝后,〔然谷內在踝前大骨下。〕別入跟中 內行,出內廉上股內,〔上股內后廉。〕貫脊旁屬膀胱臨,直者從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支者從肺出絡心,注于胸中接厥陰。
顧靖遠
顧靖遠,字松園,號花洲,清代吳門人,私淑繆仲淳,康熙時曾入太醫院,著作有《顧松園醫鏡》、《醫要》。今存《醫鏡》十六卷,包括:《靈素摘要》二卷,《內景圖解》一卷、《脈法刪繁》一卷、《本草必用》二卷、《癥方發明》八卷、《格言匯纂》二卷。顧氏在虛勞證治上頗具特色,其學術思想主要受喻昌的影響。在《內經》條文的分類方法上,顧氏將《內經》條文分為"攝生、陰陽、臓象、氣味、治則、病機、運氣"七類。其注文在博采前人如《類經》、《內經知要》的內容基礎之上,刪繁存簡,使之更便于閱讀與記憶。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