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
清代:顧靖遠
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脹急痛甚,不欲尿而點滴淋瀝。仲淳云∶此屬腎虛,兼有濕熱。丹溪則有五淋之分。氣滯不通,臍下悶痛者,為氣淋,溺血而痛者,為血淋,溺出如面糊而痛者,為膏淋;溺出如砂石而痛者,為砂淋;此以火灼膀胱,溺陰凝結,煮海為鹽之象也。遇勞即小便淋澀而痛者,為勞淋。但宜辨其因心勞、脾勞、腎勞之不同。凡治五淋,總宜壯水滋陰滲濕,分利小便為主;然虛各實異,宜補宜瀉臨癥之頃,所當詳審。
五淋湯〔自制。〕淋癥主此加減。
生地〔壯水滋陰。血淋多用。〕二冬〔清肺氣,化及州都,小便自然順利。〕知母〔泄膀胱腎家之火,又能利水。〕黃柏〔利水竅澀痛。〕甘草梢〔止莖中作痛。〕牛膝〔獨用兩許煎飲,治小便不利,莖中痛甚者立效,血淋更宜。〕車前〔開竅通淋。〕茯苓〔滲濕利水。〕氣淋加沉香、郁金;血淋,加茅根、藕汁;膏淋加川萆 、川石斛;砂淋,加滑石末調服。〔滑可去著,為下石淋要藥,〕因房勞傷腎者,加枸杞、蓯蓉;〔取其滑潤。〕因思勞心者,加柏仁 丹參;因勞倦傷脾者,加人參。
此方通治五淋,須隨癥活法加減用之。按方書有冷淋一癥,言是腎虛丹田有寒所致。余考《內經》云∶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又《金匱》云∶熱在下焦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丹溪言淋雖有五,皆主于熱,此其常耳。
海藏瀉腎丸〔見火。〕治或因懼泄強忍,或因思欲不遂,致敗精流溢閼塞竅道,澀痛異常者。〔外用吮法,或令御女一番,使敗精盡行送出。〕宜加牛膝、車前,火盛加知柏。
此方下所列之癥,即所謂精淋也,故宜滋陰通利為主。
淋癥之脈,實大可療,澀小難醫。〔精血敗壞之征。〕
顧靖遠
顧靖遠,字松園,號花洲,清代吳門人,私淑繆仲淳,康熙時曾入太醫院,著作有《顧松園醫鏡》、《醫要》。今存《醫鏡》十六卷,包括:《靈素摘要》二卷,《內景圖解》一卷、《脈法刪繁》一卷、《本草必用》二卷、《癥方發明》八卷、《格言匯纂》二卷。顧氏在虛勞證治上頗具特色,其學術思想主要受喻昌的影響。在《內經》條文的分類方法上,顧氏將《內經》條文分為"攝生、陰陽、臓象、氣味、治則、病機、運氣"七類。其注文在博采前人如《類經》、《內經知要》的內容基礎之上,刪繁存簡,使之更便于閱讀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