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左德序
兩漢:張仲景
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余者或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與吾所臟者較,其間闕如固多,編次亦不相類,或為叔和所篡亂,或疑為宋人所增刪,聚訟紛如,各執(zhí)其說;然考晉時尚無刊本,猶是傳抄,唐末宋初始易傳抄為刊刻,遂稱易簡,以此言之,則坊間所刊者,不但非漢時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余聆訓(xùn)之下,始亦疑之,及讀至傷寒例一卷,見其于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盡載其中,于六經(jīng)已具之條為并不重引,法律謹(jǐn)嚴(yán),始知坊間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發(fā)汗 吐下后各卷,蓋后人以讀書之法,錯雜其間,而未計及編書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問仁者眾,問政者繁,何不各類其類,而憚煩若此耶!吾師諱學(xué)正,自言為仲氏四十六世孫,自晉以后遷徙不一,其高祖復(fù)初公,自嶺南復(fù)遷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吾師雖承家學(xué),不以醫(yī)名,亦不輕出此書以三示人,余得之受業(yè)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術(shù),得針灸之學(xué)于永川鄧師憲章公,后隨侍先嚴(yán)游宦嶺南,與吾師同寅,朝夕相過從,見余手執(zhí)宋本傷寒論,笑問曰:“亦嗜此乎?”時余年僅弱冠,答曰:“非敢云嗜,尚未得其要領(lǐng),正尋繹耳。”
【師曰】 “子既好學(xué),復(fù)知針灸,可以讀傷寒論矣,吾有世傳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傳,恐成墜緒。”遂歷言此書顛末,及吾師家世滔滔不倦。先嚴(yán)促余曰:“速下拜。”于是即席拜之,得師事焉。今羅生哲初為吾邑知名人士,從習(xí)針灸歷有年所,頗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盡授之,余不負吾師,羅生亦必不負余,故特序其原起,羅生其志之,羅生其勉之。
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序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學(xué)家,被后人尊稱為醫(yī)圣,南陽五圣之一。張仲景廣泛收集醫(y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y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y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xué)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chuàng)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jīng)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yī)學(xué)家的推崇。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