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瘧病脈證并治
兩漢:張仲景
【師曰】瘧病其脈弦數者,熱多寒少;其脈弦遲者,寒多熱少。脈弦而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汗之,針之,灸之;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當于少陽中求之。
【問曰】瘧病以月一發者,當以十五日愈,甚者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
【師曰】此結為癥瘕,必有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方
鱉甲 柴胡 黃芩 大黃 牡丹 蟅蟲 阿膠
右七味,各等分,搗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飲者,白飲亦可。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悗,手足熱而欲嘔,此名疸瘧,白虎加桂枝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桂枝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炙)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 人參三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瘧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作嘔,此名溫瘧,宜白虎加桂枝湯。
白虎加桂枝湯方
(即前方去人參一味)
瘧病,多寒,或但寒不熱者,此名牡瘧,蜀漆散主之,柴胡桂姜湯亦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燒二日夜) 龍骨各等分
右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和服半錢匙。
柴胡桂姜湯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括萎根四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便愈。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南陽五圣之一。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