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死生候
宋代:龐安時
傷寒下利,厥逆煩躁,不得臥者死。
傷寒厥逆六七日,發熱而利者生,汗出利不止者死,但有陰無陽故也。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形損故也。
夫病者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重語是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傷寒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干燥, 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傷寒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此為心先絕也;唇吻反青,四肢 習者,此為肝先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此為脾先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先絕也。
傷寒脈順四時,夜半得病日中解,日中得病夜半解,更不傳也。
龐安時
龐安時(約1042~1099年),字安常,自號蘄水道人,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被譽為“北宋醫王”。龐安時出身于世醫家庭,自幼聰明好學,讀書過目不忘。醫術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醫不謀私利,常讓來診者在自己家里住下親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參考諸家學說,結合親身經驗。撰成《傷寒總病論》6卷,對仲景思想做了補充和發揮。其突出特點是著意闡發溫熱病,主張把溫病和傷寒區分開來,這對外感病學是一大發展。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