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宋代:龐安時
二葉,七行∶指梢(薛本“梢”作“稍”。)八行∶增寒(顧本作“憎”,是。)后六行∶翕翕熱(薛本“熱”上有“發”字。)
三葉,三行∶憎寒(原本作“增”,誤。今根據薛本改。以下“憎寒”及后三行皆仿此。)
四葉,六行注∶當發證(顧本“發”下有“汗”字。)又注∶青龍湯似桂枝證(薛本“湯”下有“者”字,“似”作“以”,按“似”字不誤。)
五葉,一行∶勢如(薛本“如”作“加”。按當作“加”是。)
六葉,八行∶黑 (薛本“ ”作“麥”。)后四行∶及(顧本作“皮”。)后九行注∶ 粉(薛本“ ”作“拌”,非。)
七葉,一行∶以失(薛本“以”作“似”。)后四行注∶此若軟緊而遲(原本“若”字破損,照薛本補。張本同顧本作“此浮緊而遲”,并無“若”字,誤甚。)
八葉,后一行∶少氣逆(薛本“氣”字下重一“氣”字,按“氣”字當重為是。)后十行∶氣微絕(顧本“微”作“欲”,是。)
九葉,后七行∶谷不得前(薛本“前”作“消”,非。)
十葉,一行∶三勝(薛本“勝”作“升”,顧本同。按當作“升”為是。)后八行∶五倍子(薛本作“五味子”,顧本同。案小青龍湯本方有五味子,無五倍子,當作“五味子”為是。)
十二葉,一行∶去仁參(薛本“仁”作“人”,顧本同。按當作“人”為是。)三行∶ 結(薛本“ ”作“支”。)
十四葉,后七行∶互(原本作“玄”,誤。顧本作“弦”,薛本、張本均作“互”。按“互”字是,今改。)
十五葉,后十行∶大柴胡胡湯(薛本不重“胡”字,顧本同。按重者乃衍字也。)
十八葉,后一行∶在壯熱,但主利(薛本“在”作“發”,“主”作“下”。按當從“發”從“下”為是。)
十九葉,四行∶表證在(薛本“在”上有“仍”字。)
二十葉,六行注∶ 上 下(薛本、顧本皆作“關上關下”。)后二行∶咽躁(薛本同。顧本“躁”作“燥”,按當作“燥”為是。)后三行∶方有(薛本同,顧本“有”作“在”。按當作“在”為是。)
二十一葉,五行∶拘忌(顧本“忌”作“忽”。)后二行∶煩喘(顧本“喘”作“渴”。)
二十三葉,八行∶微喘(顧本“喘”作“熱”。)
二十四葉,二行∶ 陰(顧本作“關”。)四行同。
二十五葉,一行∶桂枝甘草湯主之(薛本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四行∶并宜火劫治之(薛本“宜”下有“根據”字。)后一行∶自為黃(薛本“自”上有“身”字,“自”作“目”。)
后四行∶蓄血若去(原本“若”作“君”,誤。今照各本改。)
龐安時
龐安時(約1042~1099年),字安常,自號蘄水道人,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被譽為“北宋醫王”。龐安時出身于世醫家庭,自幼聰明好學,讀書過目不忘。醫術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醫不謀私利,常讓來診者在自己家里住下親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參考諸家學說,結合親身經驗。撰成《傷寒總病論》6卷,對仲景思想做了補充和發揮。其突出特點是著意闡發溫熱病,主張把溫病和傷寒區分開來,這對外感病學是一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