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潰
清代:許克昌
癰疽初起失治,致肌膚潰爛。凡癰將潰之時,則先消其未成膿之地,而潰不致于延爛;既潰頭膏,無有不潰。如氣血壯盛,皮肉粗濃之人,即以針刺分許亦可。但疽始終總以溫補、開腠、消解為治。王洪緒先生云∶疽初起即見平塌,安可用托,托則致潰。即流注瘰 、惡核等證。倘有潰者,仍不敢托,托則潰者縱斂,增出者又如何耶?旨哉言也。
洪氏曰∶凡大癰潰后,世人往往投炙草、炙 ,或用半炙、半生,殊不知內托散等方,用人參者,非以補其虛,不過以人參助黃 托毒之力,而無補毒之害。蓋炙 止補氣不能托毒,炙草只補中不能解毒。倘毒瓦斯未盡,誤投炙 、炙草致毒反受補助,大痛內攻,將如之何?
余之治,凡遇初潰大癰,止其痛,痛息則毒散,其腫亦退,色轉紅活。體虛年老者,參、、甘草皆炙也。如體旺家貧者,無參亦可收功。
許克昌
許克昌(約1750~1835)清代外科醫家,字倫聲。少習經史,旁及諸子百家,尤好醫術。廣求名醫著述,頗有所得。后從周舒軒習醫十余年,深究精思,稍得梗概。嘗得明代醫家耿仁齋《麻科明鏡》遺稿,殘缺過半,因為之增刪,厘為若干篇。又得鄭西賓《痘疹必讀》,謂其分門析類,了如指掌,遂將兩書梓行。友人畢法著《外科證治全書》,僅成三卷而卒,為之續成五卷。
猜您喜歡
推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