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癰證治則例
清代:許克昌
凡患色紅疼痛,根盤寸余者癰也。毒發(fā)三、四日,尚未成膿,以抑陽散(通用五十七。)
圍患外,內(nèi)以醒消丸(通用四十七。)熱陳酒送服三錢,其痛即止,夜間得睡,次日患皮起皺,再一服全消。如過四、五日,患將作膿,亦以醒消丸與服,消其四圍腫硬,痛息毒散,此以大變小之法。有膿之患,頂取咬頭膏(通用六十一。)貼,加以代刀散(通用三十九。)三錢,酒服穿之,或以針刺分許穿之,以洞天膏(通用七十六。)貼,不幾日收功。如患盤數(shù)寸者,或居背心、腦后、腰肚、胸、腋、陰囊等險穴處,則用五通丸(通用五十。)三錢,醒消丸三錢,早晚以敗毒湯(通用二。)輪服,皮皺痛止,再服至愈。倘潰,即用內(nèi)托散(通用三十八。)
醒消丸,亦早晚輪服。
一、初起兼發(fā)熱惡寒,肢體拘急者,散消飲(通用十一。)主之。待表證退,再按前法治之。
一、潰后忽見惡寒發(fā)熱等表證者,托邪飲(通用十二。)主之,待表退,按前治法。
一、大便干燥秘澀,雖數(shù)日不解,宜潤之,不可下也,潤腸煎(通用十三。)主之。如有表證,只宜解表,表解而里自通,設(shè)仍不通,投以潤腸煎。
一、大癰不論已潰未潰,但發(fā)熱而不惡寒者,此熱勝血也,敗毒湯加四物湯(通用二十三.)主之。
一、妊婦患癰,不可與醒消丸,以丸內(nèi)有麝香故也,宜以仙方活命飲(通用一。)去山甲愈之。如即潰余毒未盡,腫硬不消,治以內(nèi)托散,去川芎加乳香、沒藥。
一、醒消丸內(nèi)麝香價貴,如有家貧不能服者,以仙方活命飲代之,然不及醒消丸速效。
許克昌
許克昌(約1750~1835)清代外科醫(yī)家,字倫聲。少習(xí)經(jīng)史,旁及諸子百家,尤好醫(yī)術(shù)。廣求名醫(yī)著述,頗有所得。后從周舒軒習(xí)醫(yī)十余年,深究精思,稍得梗概。嘗得明代醫(yī)家耿仁齋《麻科明鏡》遺稿,殘缺過半,因為之增刪,厘為若干篇。又得鄭西賓《痘疹必讀》,謂其分門析類,了如指掌,遂將兩書梓行。友人畢法著《外科證治全書》,僅成三卷而卒,為之續(xù)成五卷。
- 周易
- 史記
- 老子
- 左傳
- 六韜
- 孫子兵法
- 論語
- 易傳
- 孟子
- 大學(xué)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儀禮
- 莊子
- 墨子
- 荀子
- 列子
- 管子
- 吳子
- 素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反經(jīng)
- 冰鑒
- 論衡
- 智囊
- 漢書
- 后漢書
- 韓非子
- 淮南子
- 尉繚子
- 山海經(jīng)
- 二十四孝
- 千字文
- 鬼谷子
- 傷寒論
- 商君書
- 戰(zhàn)國策
- 三國志
- 司馬法
- 三十六計
- 夢溪筆談
- 菜根譚
- 聲律啟蒙
- 文心雕龍
- 孫臏兵法
- 笑林廣記
- 公孫龍子
- 百戰(zhàn)奇略
- 顏氏家訓(xùn)
- 孔子家語
- 呂氏春秋
- 天工開物
- 世說新語
- 了凡四訓(xùn)
- 本草綱目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詩經(jīng)
- 資治通鑒
- 水經(jīng)注
- 弟子規(guī)
- 逸周書
- 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