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部證治(計八證)
清代:許克昌
筋脈口,(脾氣通口,口之四周為吻。)足陽明胃筋、脈俱挾口,手陽明大腸脈出兩吻。
涎,(俗名口水。)脾主之,脾虛不能約束,則涎自出,脾損發熱,則涎泛濫。
□
滿口糜爛,色紅作痛,口干舌燥,甚者腮舌俱腫。初宜服導赤湯加麥冬、五味子、薄荷;如湯;如口燥、大便溏,屬虛熱,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最善,或兼服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外俱用珍珠散搽之。
連理湯
人參 白術(各二錢,炒) 干姜(一錢) 黃連(一錢) 甘草(一錢,炙)
上水煎熱服。
導赤湯(通用十。)
補中益氣湯(通用三十。)
蘇子利喉湯(見后喉癰下。)
六味地黃丸(通用四十三。)
珍珠散(見后喉癰。)
□
滿口白色斑點,甚者陷露龜紋,口干不渴,此屬心腎不交,虛火上炎,宜服歸芍地黃湯加麥,乃無根之火,宜服加減八味地黃丸,以滋化源。
一、初生小兒,口內滿生白屑,名鵝口,一名雪口,先用棉蘸水絞去口中白屑,以珍珠散頻吹,內服犀角汁即愈。
口瘡神效方(存驗。)
吳茱萸,上為末,米醋調敷兩足心,一夜即愈。不拘多少,小兒累用神驗,引虛火歸元之功也。
附方(存驗。)
用陳白螺螄殼燒灰,加兒茶少許為末,吹患處一次即愈。諸疳悉治。
歸芍地黃湯(通用三十七。)
加減八味丸(通用四十六。)
珍珠散(見后喉痛。)
□
多生在牙齦肉上,隆起形如菌,或如木耳,紫黑色,火盛血熱氣滯而生,宜內服加味甘桔湯,外吹珍珠散,如火郁火熾,則生舌上,治法詳見舌部。
加味甘桔湯
甘草(三錢,生) 桔梗 荊芥 牛蒡子(炒) 貝母(去心) 薄荷(各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如內熱盛或飲食入口即吐者,加黃連一錢,如口渴唇焦舌燥便秘溺赤者,加生地、黃芩、山梔仁。如有腫處,加金銀花五錢。
珍珠散(見后喉癰。)
□
舌下生水泡,初起一枚,漸發至七、八枚刺破,吹珍珠散。
□
有經年不愈者,有時愈時發者,皆原素食肥甘所致。食肥多熱,食甘滿中,其氣上溢生疳。
。
一、小兒口疳,用生香附,生半夏等分為末,雞子白調作餅,貼男左女右腳心,一周時愈。
珍珠散(見后喉癰。)
□
小孩腮內生一紅塊,不能食乳,名螳螂子。用生地五錢,酒浸搗爛,涂腳心,男左女右,外用布縛好,干則易之,至愈乃止。
小兒口內生黃馬牙,即螳螂子,口噤頰腫,證重者,以針微刺患處出血,即用京墨磨涂立愈。(附驗。)
□
口內生肉球,有根線長四、五寸余,吐球出,方能飲食,以手輕按,痛徹心腑。每日用生麝香一分,水調頻服之,三日根化即愈。
□
生于上 ,形如紫李,脾經蘊熱所致。不急治,恐毒瓦斯上攻頭腦,則不可救。宜用銀針針破癰頭,用鹽湯攪凈瘀血,吹珍珠散,內服加味甘桔湯。
加味甘桔湯(見前目菌。)
珍珠散(見后喉癰。)
許克昌
許克昌(約1750~1835)清代外科醫家,字倫聲。少習經史,旁及諸子百家,尤好醫術。廣求名醫著述,頗有所得。后從周舒軒習醫十余年,深究精思,稍得梗概。嘗得明代醫家耿仁齋《麻科明鏡》遺稿,殘缺過半,因為之增刪,厘為若干篇。又得鄭西賓《痘疹必讀》,謂其分門析類,了如指掌,遂將兩書梓行。友人畢法著《外科證治全書》,僅成三卷而卒,為之續成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