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脅肋三部證治(計三證)
清代:許克昌
筋脈腋,(俗名胳肢窩。)手太陰肺筋脈入腋。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筋結腋。足少陽膽筋走腋。手厥陰胞絡抵腋。
。(腋下為 。)
脅,( 下為脅。)足厥陰肝、足少陽膽脈俱布脅。手厥陰胞絡筋、脈俱挾脅。
季脅,(脅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軟肋。)手太陰肺筋抵季脅。足少陽膽脈乘季脅。
,(季脅之下無肋骨空陷軟處為 。足少陽膽筋乘 。)
肋,(脅后為肋。)足太陰脾筋結肋。足厥陰肝脈布肋。
□
腋癰腋疽,在腋窩居中。淵疽,在腋下三寸, 腋間。肋癰肋疽,一名夾熒,在肋條骨間。脅癰脅疽,生在肋下近軟肉處,又為季脅癰疽。俱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
生胳肢窩中,堅硬勢如釘頭,其色紫黑,癢而且痛,寒熱往來,四肢拘急,或煩躁作嘔,痛引半背,治法同疔瘡。
□
(一名體氣。)
患狐臭者,腋中有棕紋數孔,臭從孔出,治之方法頗多,鮮能除根,止堪塞竅耳。惟用銅青好者,不拘多少,米醋調成膏,先以皂角湯洗凈腋下,用輕粉摻過,將膏涂之。內用蒜肚方
蒜肚方
公豬肚一具,入大蒜頭四十九枚,去殼入肚內,以線扎口水煮極爛,用鹽醋蘸肚,隨便食之。
又法
用癩蝦蟆一個,同入肚內,如前煮爛,去蝦蟆大蒜,用熱酒食之,洗浴發汗,避風三日,其臭頓改。
□
右脅有聲如蝦蟆,常欲以手按之,否則聲聲相接,此因驚氣入臟而成,鎮驚朱砂丸主之,以利為度。
鎮驚朱砂丸
朱砂(飛) 雄黃 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麝香(一分) 巴豆仁(二十粒,去油)
上共研勻細末,蜜搗丸,麻子大,每服三丸不拘時,以車前草煎湯下,數日必下利。如不利更加三丸至七丸,以利為度。
許克昌
許克昌(約1750~1835)清代外科醫家,字倫聲。少習經史,旁及諸子百家,尤好醫術。廣求名醫著述,頗有所得。后從周舒軒習醫十余年,深究精思,稍得梗概。嘗得明代醫家耿仁齋《麻科明鏡》遺稿,殘缺過半,因為之增刪,厘為若干篇。又得鄭西賓《痘疹必讀》,謂其分門析類,了如指掌,遂將兩書梓行。友人畢法著《外科證治全書》,僅成三卷而卒,為之續成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