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用要方(計九方)
清代:許克昌
紫金錠(一名神仙太乙丹,一名玉樞丹、一名萬病解毒丹。)解除一切中毒、積毒、蟲鬼氣,狂亂,迷死,牙關緊急,小兒急驚等證。凡行兵興役之處,尤不可無。
五倍子(捶碎洗凈,焙末三兩) 山慈菇(去皮、凈末,二兩) 千金子(即續隨子仁,去油取霜,一兩) 紅牙大戟(去蘆焙干,凈末一兩五錢) 麝香(三錢,另研)
上和勻,用糯米煮濃飲為度,分作四十錠。每服半錠,用井花水或薄荷湯磨服,利一、二次邪鬼氣、鬼胎、攣急疼痛,以暖酒磨服。凡修合時日,須用端午、七夕、重陽或天醫、天德、月德日,于凈室內焚香修制。凡奇怪之病,屢用如神。醫家大家均宜預配應用。
蠟礬丸(一名黃礬丸。) 治金石發毒,一切癰疽,托里止痛護臟腑,神妙。不問老少,皆可服之。
黃蠟(一兩,黃色者佳,熔開離火入礬末) 白礬(一兩,明亮凈者為末)
上和勻多人眾手急作成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漸加至四、五十丸,熟水或鹽湯送下,,及內癰排膿托毒。
千金化毒丸 治諸惡毒。
明白礬上為丸,每服三錢,以蔥頭七莖煎湯送下,則痛腫俱退。再用仙方活命飲二劑去其余毒。此服,后用消毒之藥,其效異常。治芻蕘之人,用此即退,不用托里藥亦愈。若金石毒藥發疽者尤效。蓋礬能解金石之毒也。一方用礬末五錢、朱砂五分,熱酒下亦效。此藥托里固內,止瀉解毒,排膿不動臟腑,不傷氣血,其藥易得,其功甚大,偏僻之處,不可不知此方。或蟲蛇咬傷,熔化熱滴患處,痛止毒消。或熱酒服數錢皆效。
呂祖一枝梅
凡男婦大人小兒新久諸病,生死難定之間,用此芡實大一餅,貼印堂之中,點官香一枝,香盡處一時后不腫不紅皮肉照舊不變,謂之白云漫野,病雖輕淺,終歸冥路。小兒急慢驚風,一切老幼痢疾,俱可貼之。凡病用之,皆可預知其生死也。
雄黃(五錢) 朱砂(三分) 五靈脂(三錢) 巴豆仁(五錢,不去油) 蓖麻仁(五分) 銀朱(一錢五分) 麝香(三分)
上研細末,于端午日凈室中,午時共研加油燕脂為膏,瓷合收貯,勿經婦人之手。臨用豆大一圓,捏餅貼印堂中,其功立見。用過餅送入河中。
瓊酥散 此麻藥也,治一切腫毒等瘡,服之開刀不痛。
蟾酥(一錢) 半夏(六分) 鬧羊花(六分) 胡椒(一錢八分) 川椒(一錢八分) 川烏(一錢八分) 蓽茇(一錢)
上共為細末,每服半分,黃酒調服。如欲大開,加白酒藥一丸。
整骨麻藥 此藥開取箭頭,服之不痛。
麻黃 胡茄子 姜黃 川烏 草烏(各等分) 鬧羊花(倍用)
上共為末,每服五分,茶、酒任下。欲解用甘草湯,服之即蘇。
敷麻藥 此藥敷于患上則麻木,任割不痛。
川烏尖(五錢) 草烏尖(五錢) 胡椒(一兩) 蟾酥(四錢) 生南星(五錢) 生半夏(五錢)
上為末,用燒酒調敷。一方加蓽茇五錢。一方加細辛一兩。
沖和湯 治瘡屬半陰半陽,似紅非紅,似腫非腫。此因元氣虛弱,宜補托消之。
人參 陳皮(各二錢) 黃 白術 當歸 白芷(各錢半) 茯苓 川芎 皂針 制乳香制沒藥 金銀花 甘草節(各一錢)
上酒水各半煎服。
完瘡散 治濕爛諸瘡,肉平不斂,及諸瘡毒內肉既平,而口有不收者用此最妙。
滑石(一兩,飛) 赤石脂(五錢,飛) 粉甘草(三錢)
上為末干摻,或用麻油調敷,或加枯礬一錢,癢者極宜。
許克昌
許克昌(約1750~1835)清代外科醫家,字倫聲。少習經史,旁及諸子百家,尤好醫術。廣求名醫著述,頗有所得。后從周舒軒習醫十余年,深究精思,稍得梗概。嘗得明代醫家耿仁齋《麻科明鏡》遺稿,殘缺過半,因為之增刪,厘為若干篇。又得鄭西賓《痘疹必讀》,謂其分門析類,了如指掌,遂將兩書梓行。友人畢法著《外科證治全書》,僅成三卷而卒,為之續成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