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門
清代:王旭高
□
李 胎驚之病,得之于母腹胎孕之后,其母有所大驚,氣應于胎,驚氣入肝,故數月嬰孩即有胎驚之患,往往不能愈。姑擬一方備采。
羚羊角 天竺黃 陳膽星 石菖蒲 大黃
共研末。或竹油或鉤鉤湯調服五分。
□
許 音啞喘咳,痰聲 咯。風痰襲肺,肺脹夾驚險候。
麻黃 杏仁 射干 桔梗 桑白皮 菖蒲 枳殼 前胡 白前 紫菀 白蘿卜汁(沖服)
□
朱 痧后夾積,移熱于大腸。腹中熱痛,每交寅卯二時則痛甚。擬開肺金之郁,仿丹溪論參越桃意。
高良姜 桔梗 川連 通草滑石 焦山梔 山楂炭 焦六曲 砂仁
又 痧后腹痛,甚于黎明。陽氣為陰寒凝遏,欲升而不得升,故痛甚于黎明也。前用溫寒并進見效,今仍前法加減。
桂枝 炮姜 吳茱萸 木香 延胡索 香附 山楂炭 花檳榔 赤苓 焦山梔 白蔻仁
□
方 痧后肺火不清,移熱于大腸之絡。腹痛便溏,手腕內外腫痛。防發痧毒。治以清解。
升麻 葛根 赤芍 焦山梔 甘草 高良姜 丹皮 桔梗 忍冬藤
淵按∶此方非夷所思。庸者必與清肺健脾、化積解毒套劑矣。
又 前方已效,輕減其制。
防風 焦楂肉 銀花 砂仁 桔梗 甘草 陳皮 赤芍
仁淵曰∶幼兒不能明告病情,脈亦難憑,雖以一指按寸口,惟得浮沉遲數大略而已,故稱啞科。四診只得其二,惟察聲望色,詢之乳母,得其梗概,最為難看。而難中亦有易焉。易者何?乃三因之中絕少內因,大都外感六淫、內傷乳食而已。即有內傷,亦因病致虛,非七情六欲因虛致病者可比。茍仔細詳審,不難得其要領。近世風氣之最壞者,莫若挑驚。不問外感內傷,概以驚風呼之,非推即挑,繼以牛黃、腦、麝香開之藥。明理之家亦蹈此習,不知冤殺多少嬰兒矣。夫驚病偶亦有之,兒體脆弱,魂魄未堅,猝見異言異服及奇怪之物,驚恐惶駭,此必有因。須將驚風二字拆開,驚自驚,風自風,斷不可混治。夫驚乃驚駭受病,風為溫熱所化,或感觸風邪,治判天淵。喻氏云∶幼科與大方一理,茍請傷寒名家視之,斷無錯誤。此乃見道之言。夫六淫之邪,皆能化火。幼兒病熱者多,病寒者少,由陰氣未充,生陽正旺,化火尤易耳。為父母者,每未寒先衣,未饑先食,食不化即變為痰,痰與風熱相并,最易痙厥,俗醫即呼為驚風,病家亦認為驚風,非一日矣。吾愿同志大發慈悲,相與挽此頹風,功德無量。
王旭高
王泰林(1798~1862)清代醫學家。字旭高,行五故小名五官,晚號退思居士。江蘇無錫人。少業儒,后改習醫。從舅高錦庭學醫,精研醫經奧旨,旁及瘍科諸書,盡得其傳。初業外科,后專力于內科,審證用藥甚精。以貧病者多實證與重病,故應診時常先貧后富。撰有《西溪書屋夜話錄》《王旭高臨證醫案》四卷、《環溪草堂醫案》三卷(收入柳寶詒所編《柳選四家醫案》)。嘗謂肝病最雜而治法最廣,故有治肝三十法之論,以肝氣、肝風、肝火三者條分縷析,詳其治法。又其論治脾胃諸法,亦頗周詳。其時溫病學說盛行,乃博覽諸家論著,歸納溫病治法。所著《醫學芻言》(原名《醫門要訣》)詳載風溫、濕溫、溫熱諸證辨證、選藥法,兼及內、婦科雜癥。著述甚豐,后世將其《退思集類方歌注》(與《傷寒一百十三方歌訣》多有相同處)、《醫方證治匯編歌括》(或疑即其家譜所記《醫方歌訣串解》 《選方約注》)、《醫方歌括》、《醫方歌訣》、《薛氏濕熱論歌訣》,連同《西溪書屋夜話錄》,合刊為《王旭高醫書六種》。又有《退思集首集》(《運氣證治歌訣》)、《外科證治秘要》、《溫疫論歌訣》、《溫疫明辨歌訣》、《十藥神書歌訣》等多種。門生甚眾,弟子方仁淵輯有《王旭高臨證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