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瘴
清代:莫枚士
古者于隔蔽之義,字止作障?!墩f文》云∶障,隔也。是也。其作 、作鄣者,系通借字。
由是山之隔蔽者,即易 以山而作嶂。其因山之隔蔽,致少風多濕,蒸而為氣,足致民病者,又易山以 而作瘴。觀于字孳之義,而瘴之屬濕可知已。瘴取隔義,則與地氣發,天不應之霧相似;而與天氣發,地不應之霧為對。但患霧氣者,《千金》自有癥治,與治瘴之度障散不同,足征近世混瘴于霧之非。《病源》通瘴于疫。余見東洋足本,于“青草黃芒瘴候”,較中國本多四百余字,所列瘴病,證治獨詳。第其稱嶺南之瘴,猶如嶺北傷寒,似戾乎他論,當是指其盛行之勢相例耳!故其病不隸于傷寒諸候,而隸于癘疫,要之濕疫乃疫中之一端,未可以概疫也?!锻馀_》又呼瘴為瘧,要之濕瘧亦瘧中之一端,未可以概瘧也?!妒備洝氛撜闻c巢、王異,而延醫加詳,亦足補前人所未備。大抵瘴之發也,自有挾寒、挾熱二者。寒者白芷、桂枝、防風、檳榔等,已在度障散方中;熱者犀、羚,見《本經》及《綱目》集簡方。江南山多之地,其瘴雖不比嶺南之甚,然涂泥卑濕,水氣適為瘴助,往往于溫及暑病發時,錯出其間,故尤于犀、羚宜也。三吳老醫,善使犀、羚,蓋自此始,相治既久,遂有混施之而失當者。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學家、醫學家。名文泉,號苕川迂叟。浙江歸安(今吳興)人。少治訓詁之學,舉于鄉。咸豐末年(1861年)避亂海上,見時疫盛行,始志于醫學。論醫常取儒學之法,本小學以讀醫經。嘗輯眾說,考文析義,先后校注而成《傷寒論》、《金匱方論》及《金匱論略》。又集眾癥,釋名狀,立義例,作《證原》及《脈法》。認為治病在于處方,處方在于遣藥,遂相繼撰著《經方釋例》四卷(1884年)及《神農本草經校注》三卷(1900年),闡發己見。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醫論一百五十余篇,厘為四卷,名《研經言》,曾得陸懋修校正并序。其書重在釋經辨誤,多發前人之未發。所著《研經言》頗得醫林贊許;《經方釋例》尤多創見。